一位妓女會擁有怎樣的夢想?成為花魁,賺很多錢,遇上一個貴公子、癡情才子或是商賈巨富,上岸從良,過良家婦女的平靜生活#8943;#8943;這些都極有可能,也在常理常情之中。但是,一位妓女如果懷抱救國夢想,那簡直就是瘋狂,甚至多少有點讓人難堪。
茍活于亂世,尤其是外族入侵的時代,國破家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困境,即使是青樓歡場也不可避免地彌漫著濃重的憂國憂民的氣息。明末的秦淮河畔,就孕育了幾場轟轟烈烈的救國夢想。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柳如是因此詩句而自取此名。身為秦淮八艷之一,她才色絕世,尺牘“艷過六朝,情深班蔡”,雖明珠暗投,流落于青樓,卻是談笑皆鴻儒。崇禎年間,明朝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文人結社,針砭時弊。東林黨、幾社、復社等民間文人社團都具有濃重的政治色彩,而這些風流的儒生文人又喜歡于風月場所聚會。所謂秦淮河一帶,并非只是性交易場所,也是談論家事國事天下事的思想前沿之地。
柳如是常身著儒服,書生打扮,與那些出沒于秦淮河的文人志士談詩論文,縱談時勢,人稱“柳儒士”。東林黨領袖錢謙益、復社領袖張溥、陳子龍等人都與柳如是交往甚密。柳如是憂國憂民的意識和救國的熱忱,想必是在此時慢慢積聚于心的吧。
20多歲時,柳如是從良,嫁給了東林黨領袖、大文人錢謙益。雖相差近30歲,但二人卻是情投意合。后來,清兵入關,崇禎自縊,大明的殘余勢力退守江南,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柳如是力挺錢謙益出任禮部尚書,效力于南明。后清兵南下,南明眼見不保,兵臨城下之時,柳如是看破生死,說服錢謙益一起自殺殉國。他倆劃著一葉小舟來到湖中,對著冷月豪飲之后,準備雙雙赴死。錢謙益先試了一下水,說“這湖水太涼了”,遂改變了主意;而柳如是則奮身欲沉湖水中,堅決篤定,如果不是錢謙益用力把她拉上來,柳如是早以身殉國了。
這段故事,向來為后人所津津樂道。身為東林黨領袖、社會名流的錢謙益因為水冷而退縮,而出身青樓的秦淮妓女柳如是卻義無返顧,不懼生死。柳如是的氣節,怎能不讓堂堂須眉難堪臉紅。區區妓女的救國夢想,不免讓人難堪,道理也正在于此。錢謙益終俯首投降,并北上京城,做了清朝的官,而柳如是則拒絕跟隨,堅守在南京。在柳如是的影響下,錢謙益于半年后,稱病卸官。
明朝覆滅,但柳如是的救國夢想卻并未破滅。她鼓勵錢謙益與當時仍未投降的鄭成功等人聯系,并暗中傾囊資助反清力量。常言道:戲子無情,婊子無義。一位青樓女子,竟何以有滿腔的救國熱忱?柳如是可算是一個異類。
柳如是的救國夢想,因勢單力薄而無力實現,而幾百年之后,同出身于勾欄的賽金花則靠一己之力,陰差陽錯,機緣巧合地譜寫了“妓女救國”的神話。與柳如是相比,賽金花救國雖功成名就,但更像是一種偶然行為,而柳如是卻果真是飽含救國熱情,從她甚至不惜以死殉國,就可見一斑。也難怪,世人對賽金花救國一事,常伴有異議,而對柳如是的高貴氣節卻向來是欽佩不已。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此詩不知辱沒了多少青樓女子的濟世情懷。
(摘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