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又叫顳頜關節功能障礙綜合征,是指發生在口腔頜面部,以咀嚼和張口時關節區有酸脹疼痛感、運動時(尤其是張口活動)有彈響聲(清脆的單響聲或碎裂的連響聲)以及張口運動障礙等為主要特點的一組癥候群。該病患者多為青壯年,可同時伴有輕重不等的局部壓痛、顳部疼痛、頭暈和耳鳴等癥狀。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患者做關節薛氏位和髁狀突經咽側位的X線平片檢查時可發現該處有關節間隙改變和骨質改變,如硬化、骨破壞和增生、囊樣變等,經關節造影檢查可發現其有關節盤移位或穿孔、關節盤諸附著松弛等變化。
目前,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但其預后往往較好,只有極少數患者會出現器質性改變。從人體解剖學的角度來看,顳下頜關節與咀嚼肌群、韌帶、頜骨及牙齒咬合的關系較為密切,只有顳下頜關節與后者們相互協調時方能發揮各自正常的生理功能,否則就容易導致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當然,由外力撞擊、張口過大(如打呵欠)等引起的急性創傷,或由經常咀嚼硬食、夜間磨牙以及有單側咀嚼習慣等引起的關節挫傷、勞損以及咀嚼肌群的功能失調,或由牙尖過高、牙齒過度磨損、不良的假牙、頜間距離過低等引起的咬合關系紊亂等因素,均可誘發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
中醫認為,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屬于“頷痛”、“頰痛”、“口噤不開”的范疇。該病多由于風寒客于患者的面部引起面部的經脈攣急,或由于患者的突然打哈欠等動作超出了生理范圍,使其面頰部受傷、面部肌肉受損而導致局部關節出現酸痛牽強、張口受限等癥狀。早在《針灸甲乙經》中就有“頰腫,口急,頰車痛,不可以嚼,頰車主之:失欠口不開,醫風主之”的記載。長期以來,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的治療一直都是比較棘手的問題,但臨床實踐證實,運用針刺阿是穴(壓痛點)和合谷穴的方法常可取得不錯的效果。其方法是:讓患者取適宜的體位,先對阿是穴進行常規消毒,用鑷子挾住圖釘型撳針的尾部垂直刺入阿是穴,再將針尾部的圓圈平放于皮膚上并用創可貼固定。患者應保持埋針處皮膚的清潔和干燥,不要使針和創可貼脫落,每天可自行用手按壓埋針處3—5次。夏季應每天換針一次,春、秋、冬季可每隔3天換針一次:然后對合谷穴進行常規消毒,用毫針垂直刺入合谷穴1寸,同時用平補平瀉的手法捻轉毫針1分鐘,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可加強手法一次。在留針的同時應囑咐患者緩慢地做張口和閉口的動作,以患處不痛或感覺舒適為度。每日可針刺一次,針刺10次為一個療程。
在阿是穴局部埋針可以使患者病變部位受到的刺激不斷地向周圍放射,使其局部的氣血和陰陽得到調節,從而起到疏散風寒、開噤止痛的作用,這非常符合中醫經穴近治理論的原則。合谷穴又叫虎口,它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該穴位居手背的第1、2掌骨間,為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針刺合谷穴可治療頭面部的各種疾患,并能起到“藥引”的作用。總之,用針刺阿是穴和合谷穴的方法治療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不僅經濟、方便、安全,而且無任何副作用且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當然,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患者應改變不良的咀嚼習慣,及時治療牙病,平時要少吃一些較硬的食物,最好不吃口香糖,打哈欠的時候盡量避免大張嘴,并應避免風寒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