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小兒科醫生舒蒂爾曼曾專題研究過新生兒的睡眠類型,他將產婦分為早起和晚睡兩種類型,然后分別對她們所生的孩子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早起型母親所生的孩子一生下來就有早起的習慣;而晚睡型母親所生的孩子一生下來則就有晚睡的習慣。這件事一般人不會認為有什么大驚小怪的,但是對于母親和嬰兒來說卻尤為重要。因為這種感通,讓母親和嬰兒之間能夠協調一致。
動物之間也存在這種感通。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曾以雞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結果表明,母雞孵出的小雞對于“母親”的召喚做出的反應,遠比人工孵化的小雞反應強烈,且前者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更強。
關于這種感通,科學實驗和我們平常人的經驗都能感覺它的存在。新生兒能夠對母親的偎抱、愛撫、表情以及其他做法做出反應,是因為新生兒在出生前就和母親有過長期“交往”的緣故。盡管目前醫學界認為這種母子感通大約是在出生前三個月就已形成的,在母親精神交流頻繁的時期,即出生后數日內,特別是出生后的數小時內最終建立。但是,我認為它的建立要比目前已知的時間要早得多,至少可以推至受孕后不久的妊娠反應,而且這種感通能否建立得比較完美,事實上同母親一以貫之的人生觀、生育觀是緊密相連。
在非洲農村,由于沒有受到太多現代文明的沖刷,母親同嬰兒的感通一直保留得很好。母親像背口袋一樣將嬰兒背在身上,卻很少見到母親的衣服被嬰兒弄臟,因為母親能預先察覺嬰兒的大小便。據說,非洲的母親如果在分娩一周后還被嬰兒弄臟衣服的話,那將被周圍的人恥笑為不合格的母親。
現代醫學已經發現,胎內的母子感通并不是自發產生的,在感通上母親處于主動地位,只有母親愛撫胎兒、理解胎兒,才能不使胎兒產生精神上的障礙。那些母親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癥,母子之間便不可能建立感通,而即使是健康正常的女性,如果在孕期遭受重大打擊的話,這種感通也常難以建立,因為對于母親來說,由于完全沉溺在自我之中,從而不能把感情傳遞給孩子:而對于胎兒來說,則失去了尋找感通的對象。因此胎兒最危險的敵人,并不是母體所分泌出來的激素,而是母親對胎兒的消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