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有啟發學生思考,才能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鍛煉。那么怎樣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呢?
在求異處思考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不盲目迷信書本。教師只有這樣, 學生獨創性的思維品質才能初步形成。在《赤壁之戰》中,東吳都督周瑜采用火攻的計謀,必須得有東南風。課上,我把必備條件“東南風”改為“西南風”。讓學生當“小軍師”,還用火攻的方法,幫周瑜打贏這一仗。學生認真分析兩軍地勢后回答:如把東南風改為西南風,周瑜可以把兵力調到兵營的西面。火攻時一趁風勢,二趁水勢,能更快地殲滅曹軍。有個別學生還對古人寫書提出異議:“據說東風是諸葛亮借來的,他既然能借東南風,為什么當時不借西南風和南風呢?那樣豈不更好!”
在空白處思考
大凡文質兼美的文章總是留有許多空白處,給讀者以思考的余地。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空白處,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創新。如教學《窮人》一課,在教學結束時,我創設這樣一個情境:“當桑娜拉開帳子,漁夫看到什么?他的神態、動作會怎樣?會說些什么?以《桑娜拉開帳子后》為題續寫作文。”教學《田忌賽馬》一課,當講到田忌勝利后,齊威王“目瞪口呆”了,我讓學生想象齊威王是一副什么樣子?反映出人物的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并進行說(寫)一段話訓練。
在矛盾處思考
有些課文從內容上看似乎“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巧妙之處。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矛盾點上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老奶奶內心焦急卻怎么又能耐心地等待靈車呢?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伯父救助了車夫并不感到欣慰,反而“變得那么嚴肅……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呢?如《窮人》中,桑娜企盼丈夫出海歸來,為丈夫的遲歸而心驚肉跳,但抱回了西蒙的孩子后又忐忑不安,僅僅是怕自己挨揍嗎?正由于這些“自相矛盾”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教師引導學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也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使他們激情迸發。
在疑難處思考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于質疑,讓學生抓住疑難點進行思考。如教學《跳水》一文時,學生提出了一個頗有價值的問題:“如果孩子不跳水,父親會不會開槍?”再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更有意思了:二十條船上插滿了草靶子,難道諸葛亮就不怕曹操用火箭來攻打自己的船嗎?學生能在疑難處自己思考,發現問題、提出疑惑,本身就是學生好學、樂學、主動學習的體現。教師對學生的質疑問難要大力鼓勵、巧妙引導,使學生質疑問難的質量越來越高,更具有創新性。
在轉換處思考
語言轉換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對課文中的語言材料在理解基礎上,按一定的要求進行重新構思、組織、潤色,并進行新的表達。教師要善于抓住語言轉換點讓學生思考,在轉換中創新。轉換的方式有換地點、換順序、換思想、換人物、換時間、換文體、換語境等等。如教學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要求學生把古詩改寫為記敘文,體會詩人的情感。又如《金色的魚鉤》一文,要求學生以第一人稱敘述戰士是怎樣把老班長的遺體帶出草地,并向首長匯報老班長一路上吃魚骨頭而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跡。這樣轉換思考,融語言變化、情感陶冶的培養于一爐,整體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