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采訪一位IT業前輩,他說到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產品線,中國人控制了幾乎百分之百的制造和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品牌,大家卻都要死要活,快干不下去了。你猜猜是什么產品線?不是筆記本電腦,中國品牌還沒有那么強大;也不是手機,手機廠商好像還都活得挺開心。沒錯,是MP3。
MP3播放器真是一個奇怪的產業,從興盛到露出敗像不過幾年的時間,比IT產品史上任何一個產品線都要生命短暫。考慮一下MP3播放器的前輩,以walkman為代表的隨身聽系列產品,從誕生到被MP3幾乎取代,悠悠堅持了數十年,還是傳統產業生命力頑強。當然Walkman也經歷了從磁帶到CD和MD的換代,但好歹還是維持一個獨立產品的形象,而現在MP3則干脆被手機、PSP甚至GPS吞并了。
外部原因,IT業的發展注定了MP3這個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走向衰落。其實MP3不是不思進取,它也曾隨著IT產業的發展不斷變化。從閃存到硬盤再回到超大容量閃存,從黑白屏幕到彩色液晶,從只能聽歌到連RMVB都能播放,也算進步神速了。無奈音樂播放甚至視頻播放這個功能對硬件的需求太簡單,存儲、解碼、顯示而已。當所有電子產品都能搭載廉價閃存和LCD屏幕,解碼需要的運算能力不值一提的時候,專用的MP3就只能退居邊緣化產品了。除非,你有拋離這些硬件本身的獨到之處。
特立獨行的蘋果找到了自己的獨到之處。iPod成為標志性的音樂播放器產品并不是因為有什么技術上的優勢,只是蘋果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而已。把大容量硬盤和播放器結合起來,再加上一個簡單易用的界面和蘋果慣用的出色外觀設計,功能不需要強大,iP0d就奇妙地迷倒了無數用戶。iPod的成功不是依靠IT產品慣用的以技術和功能為賣點,而是巧妙地抓住了時尚、先鋒、個性等等因素,從而讓iPod一路領先,最終成為一個標志性產品。iPod還利用蘋果現有的軟硬件體系,建立了成功的音樂銷售渠道,獲得了音樂產業的支持,進一步穩固了其地位。
從內部原因看,MP3的進入門檻是如此之低,任何一個電子組裝企業都能輕易轉型生產出自己品牌的產品,大家除了外觀沒什么區別。在技術積累不足,人力成本低廉的環境下,模仿別人自然是中國企業發展最容易的路線。但是只有模仿沒有創新還是難以發展壯大的。在應用簡單的MP3播放器領域,只有一個iPod就夠了,后來居上的中國MP3品牌自然很難在高端領域與之競爭。回到對價格敏感的中低端產品線,大家就只能拼成本拼價格了,我們于是看到MP3播放器這幾年價格一路走低。里面同質化嚴重,外面有成本壓力,周圍還有幾百個品牌,任何一個MP317,商都不會舒服。競爭的結果,就是只能剩下幾個在品牌建設、產品研發上高瞻遠矚的廠家,剩下的不得不另尋出路,
從全民生產DVD到全民MP3,這個浪潮我看暫時還停不下來。下一個是誰?市場已經告訴我們了,GPS導航儀。2007年,市場上的GPS相關產品爆炸式地出現,從最初的四五千元一臺暴降到幾百塊就能買一個,降價速度之快再創新紀錄。幸虧這個市場剛剛開發,成長空間還有不少,但是從降價速度來看,離車載GPS導航產品的廠商們哀鴻遍野的時間也不遠了。要不是手機還有許可證制度,山寨廠手機還不能明目張膽地開發市場,手機產品也會走上這條路。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但是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品牌和中國創造,很多人還沒有看明白該如何操作。既然眼前可以很容易地賺錢,一鳥在手勝于二鳥在林,很多廠商會選擇先賺容易的錢。但是這條路會越來越短,當制造不再是門檻,勞動力成本也不再是優勢的時候,我們必須找到更好的發展路線。創新、塑造品牌、技術領先、創造標準等等,都是現在的制造商需要認真規劃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