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不是橫空出世的異物,是人類大腦智慧運動的產物,是人類將大腦的結構外在表現于物體載體上而呈現的形式。所以,網絡有大腦智慧的屬性,而大腦又是高級生命屬性的代表。這樣,我們就找到了網絡的前身,可以將對無形的網絡研究,轉化為對有具體載體的生命的研究。網絡與生命載體,簡稱生命體,是統一于生命的兩個方面。生命體的結構包含了網絡的結構。表達出了生命體的結構也就表達了網絡的結構。這就提出了對生命體深層結構研究的需求。
表達生命體的結構有許多習慣的方法,如用解剖結構、化學結構表達。我們所需要研究的深層結構是一種形式化的結構,也就是不能用人類感官所能感知的“形象”表示的結構。換個方面說,我們所要研究的是生命體在某種限定下的抽象結構,就是消除一切可感知物質后的結構。在這種限定下,我們發現生命體的本質特征是動態、涵生、進化。注意看是動態的,關聯看是涵生的,歷史看是進化的。網絡特征存在于這些生命特征之中:無界是動態的局部特征,兼容是涵生的一種形式,開放是進化的一種性質。進一步對生命特征進行抽象歸納,表現動態是更本質的特征。這種歸納符合我們對生命的一般認識,就是生命在于運動。也符合哲學對生命的認識:一切存在都在永恒的運動之中,生命是一種存在,所以處于運動之中。從感覺上講。生命運動特征比物體運動特征更明顯。表達運動的方式是用運動的特征狀態運動,也就是用動態表達運動。這樣,我們就將對生命結構研究的問題轉化為對動態結構的研究問題。
動態就是運動的表現。亞里士多德指出:運動分為移動、轉動,增加、減少,產生、消滅這樣六種三個類別。一般數學知識能夠主動處理前兩類運動,對于后一類生滅運動,只能部分感知,作為提出問題的源泉,而沒有成系統的處理方法。至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以量(確定性)為基礎的數學方法功能:表達運動的轉移、增減。數學所能提供的思維工具是片段邏輯,就是函數表達式或者公式。要解決一個整體問題,往往需要將若干個公式聯用。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數學需要完善的地方,或者創造新思維工具的需求。這實際上指明了從我們這代人開始的人類所肩負的責任,就是要建構適合網絡社會的知識體系。第一步就是明確思維對象,這就是我們當前所要完成的任務。這一任務所涉及的對象,可以稱為動態對象,與我們習慣了的常規思維所處理的對象不同,具有如下特點:
思維對象。無邊界對象。或者“非量”對象。我們習慣的思維對象是有界的,可以量化的。
運行機制。生滅機制,表達“無中生有”,“有中生無”。迄今為止的思維運行機制,主要能夠處理動態的增加、減少的變化。
邏輯類別。整體邏輯,或者循環邏輯。目前的主流人群所使用的思維邏輯,是從概念到概念的片段邏輯。
這樣,我們所要完成的任務就可表達為:
第一、找到無邊界對象的表達方法。
第二、創造表達生滅過程或者“無”與“有”變化過程的結構。
第三、優選符號和結構表達整體運動的過程。
對網絡社會的思考,讓我們認識到了當代人所肩負的責任和任務,就是構建適合網絡社會環境的知識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模式。這是極其艱巨的任務,用常規思維都無從思考,更不要說能夠找到方法完成了。既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勇于承擔應盡的責任,敢于迎接時代賦予我們的挑戰。決不能做擅找借口、坐享其成的懦夫,而要做善于創造、努力拼搏的智力勇士。未來的網絡社會要靠我們創造,創造出一個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網絡互聯化新世界,也就是生命化的新世界,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追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前方的征途多么艱險,我們都要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前面已經指出,建立新知識體系的第一步,要完成對動態對象的表達和思考。按習慣或者思維定勢,我們首選用詞匯表達動態。這時會發現,可供我們選擇的動詞很有限。而且只能概略地表達動態現象,并不能表達動態的結構。這促使我們對認識方式和語言結構進行反思,發現我們常用的語言最適合處理具體的對象,對動態結構這種抽象的對象難以表達。進而選擇一種目前最系統化的抽象語言——數學語言來表達動態結構。一般數學語言適用的前提是,表達的對象屬性可數量化。這對物體對象是非常適用的,數學在造物工程中大展宏圖證明了這一方面。而對于生命對象,許多屬性是不可數量化的,這就限制了數學在生命領域的使用。將數學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所取得的成效相比較,相距甚遠,說明了一般數學的局限性。當然,數學一直在發展,現代數學對數量進行了否定,發展出了以群論為代表的,將結構作為思維對象的研究領域。這種結構領域正是我們研究生命所需要探索的領域,所以,現代數學思想對我們研究生命結構可以提供許多思維營養。
可以嘗試采用現代數學工具表達生命結構,我們也看到在基因測序,生物大分子結構表達等方面,現代數學取得了許多成果。不過。現在還沒有充分的理由能夠說明或者證明,以數為基礎的數學體系能夠充分表達生命結構,特別是整體生命結構。以辯證思維邏輯推理:生命是物體的否定,表達生命的體系也應該是表達物體的體系的一種否定。進一步分析,生命來源于物體,但高于物體,與物體分屬于兩個層次。我們已經擁有了一種比物體更高層次的表達體系,就是以數量為基礎的表達體系。以否定的思維我們可以推理出,還有一個以非數量為基礎的表達體系,這種非數量就是動態。作個類似的比喻,“數”好比金子,在我們直接找不到金子時怎么辦?可以去找金礦石,金礦石就好比是“態”。我們可以先去發現“態”的運動規律,找到“態”,再從“態”中提煉出“數”。在這種樸素的思維基礎上,可以產生一種表達生命結構的策略:將象形思維中的“形”置換為“態”進行思維,發明一種象態語言,用這種語言表達生命結構。再找到象態語言與現代語言的接口,就可以吸收現代思維成果,發展生命體系,并將思維和研究成果用現代語言表達出來,為人類服務。這樣,就明確了探索生命結構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努力尋找或者創新可以表達動態體系的語言。為此,通過對現有語言體系的分析,指出其不足之處,并將它們的共性結構進行擴展和優化,發明了一種表達動態對象的語言:象態語言。這種語言的名稱是將象形語言中的“形”置換為“態”而得來的。表明思維方式是從象形語言傳承的,思維對象是動態的。
用辯證思維所認識到的“態”,還是個內容模糊的整體概念,下一個任務是對“態”的內容進行認識。這就需要對“態”在生命中的存在形式進行考察、洞察和思維。我們知道,從物種大爆炸,到高級生命,再到智能生命,各種生命的形式都是有聯系的。我們將所有的動物看作一體,稱作整體生命。用形式化的一種表達方式,也就是用象態語言表達整體生命,得到了一種象態語言的基礎形式。將這種語言形式在諸如企業經營、產業構建等具體的實踐中錘煉和優化,可以提煉出各種形式化表達的實踐共性結構,也就是模式,為今后的實踐提供科學指導。
象態語言實際上是一種用形式化符號集表達動態平衡和循環體系的語言,對表達一般事物的變化具有普遍的意義。嘗試用象態語言工具對各種思維對象進行表達和思維。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特別是一些用傳統思維難以解決的難題,用象態思維就可能迎刃而解。
初步建構象態語言只是思考和探索網絡社會的一個階段成果,也可以說是為下一步深入探索網絡社會的深層結構提供了一種思維工具。現代的主流人群所處的社會形態從某種角度說,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而西方文化的隱秘根源是數學,數學是西方文化與歷史的制造場所。由此我們可以推理,未來的網絡社會一定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而這種文化的根源一定是一種新型的抽象語言。所以,對象態語言這種適應網絡環境的語言的嘗試和探索是很有意義的。不過,不能沉醉于對形式化創造物的自我欣賞之中,而要在實踐的過程中鍛煉思維成果,在為社會實踐的服務中改善和發展創造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要順應時代的召喚,滿足社會的要求,讓更多的人感悟到時代賦予的責任、社會迫切的需求,加入到共建和諧社會,也就是生命化的網絡互聯社會之中。“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生態文明是新觀點和新概念,蘊含了兩大任務——認識任務和實踐任務,就是向我們提出了如何認識,以及怎樣實踐并實現生態文明的任務。象態語言將人類對生態的認識深度推進到數學層次,實現了對生態深層結構的形式化表達,并能夠對具體的社會實踐進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