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自從起草、誕生到現在為止,對它的熱議就沒有停止過。從保護勞資雙方利益的贊美論調,到如今唱衰的論調和兩會提案,可謂各種聲音此起彼伏。不管何種論調,觀點方都可以子丑寅卯地擺出證明自己觀點的證據。
作為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國度,按理說人力資源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應當發揮其可再生和持續發展資源的作用,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不少用人單位對于人力的重視,更多的是停留在“以人為本”的口頭上,并沒有真正落到日常的管理運營。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每當個體利益與單位利益出現沖突時,首當其沖的就是個體。大多數單位在采用綏靖政策的同時,不時還會給利益被犧牲掉的個體或組織冠上“有大局觀念”或“具備整體意識”的美名。
正如有人言,中國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只要還能生活下去,就不會提出更多的要求。在忍氣吞聲中,他們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對于勢單力薄的個體,在他們眼中,選擇“沉默”的成本比選擇“提要求”的成本要低。見各類媒體報道的高級工程師拾破爛、奧運冠軍當搓澡工等,就是一些縮影。沉默的他們如此慣著單位與社會,也間接成為了浪費社會人力資源的幫兇。因為在人才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消耗了社會很多資源;如果他們在能夠繼續勞動的條件下被閑置,那本身就是對社會的犯罪。他們更應該站出來“提要求”,繼續為社會貢獻力量,而非被動地荒廢著。
對于用人單位,他們在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改革開放以前,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都有相關的單位管著,不需要操任何心。可謂生是單位的人,死是單位的鬼,個體只是單位的附屬物。改革開放以后,經濟高速穩定發展,人才對單位的依賴性也逐步減小,人才的流動性也加大;但是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卻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如IT等產業對人才的爭奪達到了白熱化地步。
在這種背景下,把人力作為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理念開始引入中國,也很快被社會所接受。作為舶來品,國人總有中國化的情結在里面,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來應用一個外來管理工具,這本身并沒有錯。問題的關鍵是沒有把這一知識產品消化吸收好,有點消化不良——吃啥拉啥,沒有學到其本質。《資本論》也把“勞動”放在三大生產要素的首位。勞動的源泉是人力。人力作為一種資源,在經濟中與科學技術、生產資料具有同等的位子,甚至更重要。
但在該法出臺前后,為什么各方企業的動作與言論如此之多?其實,還是在行動上沒有把人力作為一種重要資源對待。有企業人士就口出不遜之言,只要有了錢,就可以招到需要的任何人才。這也許反映了一種企業家對待人力的心態。西方的“人力資源”在他們手里“管”得比較多,卻合理開發利用得少。有的企業可謂把人力的最后一點油水也榨干。這同樣是對社會的犯罪。
在人力病癥爆發時,企業多采用西醫療法——拿起手術刀把“腫瘤”直接割掉,速度快但可能還會長出來。如果采用中醫療法,提高病人身體機能也可以治療“腫瘤”。因為西醫與中醫的差別在于:前者醫病,后者醫人。盡管中醫時間長,但是可以起到標本兼治的療效。
愿企業放下手術刀,立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