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合同法》的頒布與實施,在短期內必將產生許多勞動糾紛,甚至有員工與企業對簿公堂的現象發生,在華東的一些地方,有的律師事務所,甚至將勞動合同法相關的訴訟作為2008年的主要業務來對待,根據當地的勞資關系,展開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
我想不管是誰,都不希望到仲裁機構或者法院去交流《勞動合同法》(律師行可能除外),對于勞資的關系來說,沖突總是存在的,如何追求一個和諧的勞資關系確實是多個方面的共同追求。
當前企業界對《勞動合同法》的基本心態
剛剛看到《中國企業報》上的一篇文章,這文章在分析臺商為什么開始撤離東莞的時候,引用一位已經撤離東莞的楊姓臺商的話:“在內陸城市,包括環保、土地、稅務優惠,還有《勞動合同法》,都不是問題。”作者分析道,“都不是問題,其實就是都可以為資本讓路,而這又恰恰是以犧牲守法成本為代價的。”我們清楚,許多企業都把尊重《勞動合同法》看成是被動地增加了經營成本,將社會責任,將勞資的正常關系都視為額外的負擔。這是資本的原始逐利特性所決定的!有一個分析表明,之前沒有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勞動用工的法律法規的企業,嚴格執行《勞動合同法》,企業的成本將上升1%~3%,這對于許多中小企業來說,在當前資源性材料價格普遍上漲的情況下,確實不是一個小問題,甚至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就是聯想和華為這樣的公司也是對之非常謹慎。
從實際的進程來看,企業在勞動合同、各種保險、勞動時間等方面的改善會是逐步到位的,這必將落后于勞動者的期望。這個情形將在最近幾年持續存在。從另外一面來說,規范的有實力的企業因此會吸收到更優秀的人才,競爭力也將提升,這將促進企業進一步分化,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好事情。
刺猬式的和諧是可能的
對于絕大多數的勞動者,尤其是新進入職場的勞動者來說,這也是公平的。由于在執行《勞動合同法》方面不嚴肅不規范的企業還會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里面存在,你要取得好的(應該說是“正常的”)勞動待遇,只能是通過自己的能力去選擇優秀的企業。對于已經在企業中工作一段時間的朋友來說,只能盡最大的努力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一般來說,基本的勞動合同是要認真簽的,這個時候,企業的心態很復雜, 長了不好, 短了不好, 所以正常的都是2~3年的合約,保險一般會上幾種,不會全部上,企業會排出一個時間表來,這個方面是非常容易成為未來的勞動糾紛焦點的。因為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在勞動合同里面是必須明確勞動保險條款的,即便是勞動者自己放棄,到訴訟的時候,企業也是不占理的。企業能“對付”的,只有在規章制度上做設計了,但是即便如此,這些制度也必須是經過職工大會所討論的。
表面看來,這樣的局面比較有對立的地方,那么有沒有辦法和諧呢?務實地看,是有可能的。天冷的時候,刺猬互相取暖,要把刺毛互相“滲透”,但是又不能刺傷對方的皮肉,它們會迅速調整位置來適應。在當前的形勢下,這樣的和諧應該容易達成。務實地看,大部分企業在執行《勞動合同法》上會采取一個時間表,所以作為勞動者要參與到這個時間表的制定工作中來,一般會通過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來實現。我認為共同參與這些規則的制定是實現和諧的關鍵之處。
全社會形成健康的勞資關系還要假以時日
不管我們出于什么樣的愿望, 客觀來說,全社會都普遍嚴格執行《勞動合同法》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前文說到,企業要因此發生分化,也就是會有一部分企業逐步退出市場。這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以前顯得比較溫和,不動聲色。今后,企業依靠不公平所帶來的低成本,這個空間將越來越小。作為勞動者,事實上有兩個使命,一是通過維護自己的權益推進企業的規范,另一方面要在企業里面開展創造性的勞動,持續有效地降低企業的成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得到《勞動合同法》所賦予的權利。
動態地看, 若干年后, 我們將不會提到《勞動合同法》,因為它不再是我們的矛盾焦點了,但是就這個過程來說,確實需要一個成長的心態,任何一方期望一蹴而就的話, 只能去對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