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員工個人來說,解決企業不給加班費、不執行帶薪休假制度等侵害權利的問題最直接也是最快捷的辦法是跳槽——到一個這些權利有保證的企業。問題在于,在當前就業形勢緊張的情況下,對于多數人來說,辭職之后能否找到一個在員工權利保證方面好于原單位的企業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人們對跳槽的態度比較謹慎,所以不管內心如何不滿,一些人往往不得不留在原企業,因此也就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權利被侵害的事實。
那么即便是留在原企業,對自己的權利遭到侵害而保持沉默就是這些員工的必然選擇、其權利就只能任由企業侵害嗎?不是的。
加班費、帶薪休假等是國家的法律法規賦予勞動者的權利,企業拒絕支付加班費,拒絕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帶薪休假規定均屬違法,勞動者有權要求企業依法執行,如果企業拒絕勞動者的要求,勞動者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使問題得到解決。
這里的關鍵是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勞動者要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作為理性經濟人,企業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一些企業往往不顧員工的利益、把損害員工的利益當作獲利的手段,通過法律的形式把勞動者的權利確定下來可以有效地制約企業侵害勞動者權利以謀利的行為,法律是勞動者維護自己利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勞動者在自己利益受到侵害時有權拿起法律的武器、通過法律途徑為自己討回公道、維護自己的權利。這是在一個法治的社會人們維護自己權利的最正確、最有效的選擇。
但是,由于擔心無力同企業抗衡、對簿公堂難以勝訴,結果不僅討不回公道,還可能因此后患無窮使企業對自己不利,許多員工選擇了忍受和沉默。
一方面,對員工這種做法的預期,是企業之所以敢置國家的法律制度規定于不顧侵害員工權利的重要根據;另一方面,受損員工的這種做法,客觀上使企業的違法行為變得肆無忌憚,忍受和沉默不會給自己帶來好處,相反,卻只會使權利遭到更大程度的損害。
在這個意義上說,員工權利受損得不到解決、企業損害員工權利的行為能夠不受法律的制裁,受損員工自身是有責任的。這并不是往員工的傷口上撒鹽。那些選擇忍受和沉默的員工并非甘于權利受損、并非不想討回公道,而只是不想承擔維權的風險和成本,擔心自己受到企業的報復而把維權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或者是希望他人采取行動維權而使自己的問題因此得到解決——搭便車;或者是希望政府或有關部門、組織出面救助。
無論哪一種情況,他們都放棄了自己作為權力主體和權利主體的資格——前者是只想得到維權的好處,卻不想承擔維權的風險和成本而放棄了維權的權力;后者則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權力主體。
在有一個能夠代表自己權力的政府、在自己的權利被規定為法律的條件下,作為公民的員工其權力和權利是具有現實性和現實保障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員工的權利全部當然地就能實現,在現實利害面前,一些企業為了謀取最大利益而損害員工權利是客觀事實,所謂員工權利的現實性和現實保障,只是說在權利受到損害的情況下,員工要求自己的權利能夠得到法律的支持并因此使權利得到實現。但是如果員工不要求,法律往往不會介入,也就無法維護員工的權利。
員工要求并維護自己的權利是員工之為權力和權利主體的確證,而主體的資格是人生活的價值所在,放棄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就失去了人的價值。所以,對于自己的權利,不能消極地等待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救助,也不能采取“搭便車”的態度,必須自己積極地爭取和維護。因此,要使員工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認識到只有自己起來爭取,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才不會因為人為的損害而成為一紙空文、自己就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權力主體,自己的權利的實現和維護就取決于自己的態度和行為,一味地忍受或沉默的結果只能是任由權利受損。
(作者系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