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個信息與科技擾亂判斷的混蛋時代。漸漸地把我們變得比趙二虎還要傻。
在媒體和輿論的一片叫好聲中,我和一位朋友被騙進了電影院,看了《投名狀》。除了血腥的場面和與自己一樣傻的趙二虎,再沒留下任何可回味的東西。
朋友滿滿的全是失望。而我是學法律的,又對經濟學有那么一點了解,所以有關契約、契約違反和契約精神的東西都能比較輕易地勾起我的興趣。電影對“投名狀”的詮釋尤其令我郁悶。
“投名狀”——水滸傳有云:凡好漢們入伙,須要納投名狀,意指一個人在進入黑道綠林時必須簽訂一份生死契約,以表忠誠,這是黑幫共同犯罪體的默認契約。
電影里的三兄弟立下“投名狀”:“外人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視投名狀,必殺之”。三兄弟里,李連杰扮演的大哥與其他兩人從來就不是一路的,他本來就不來自綠林,他是兵,他信奉“兵不厭詐”,所以他不可能相信生死契約,但他相信他們相信。他必然違反契約,因為從訂立的那一刻起,他就想著將來有一天要違反的。
在這份生死契約中,一部分人必然違反,另一部分必然遵守,悲劇也就是必然的:遵守的得死,違反的也得死,趙二虎死了,大哥也死了。
我們該遵守呢還是該違反呢?導演實在讓我郁悶,而且他不應該將人簡單地分為絕對信奉契約的人和絕對違反契約的人。生活中的大多數,是既想遵守契約又想違反契約。
雖然,我們沒有訂立“投名狀”的機會,但我們有大把訂立契約的機會,比如婚約。道理上來說,人的一生總會訂立一次。有本事的人,可能會訂立多次又解除多次;也有人這一生沒機會訂立或根本不希望訂立。
但生活的真相是,世上最易反悔的契約正是婚約。近一段時間,身邊的朋友不停地忙于訂立婚約和解除婚約,或者剛忙完訂立又忙著解除。應該說,很少有訂立婚約的人象“投名狀”的大哥那樣,從訂立的那一剎起就想著要違反的,但最后往往身不由主,這才可怕。
我的那位朋友說,人的本性里面本來就不包括專一,所以婚約的本身有悖人的自然屬性。違反和解除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沒什么大驚小怪的。
其實,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明白這個道理了。舉一個最有諷刺意味的例子:被我們認為代表情感永恒的東西——訂婚戒指正是源于男方背叛解除婚約的代償。這是針對承諾變得不具法律約束力而采取的一種具有抵押性質的做法,如果男方提出解除婚約,那么,女方有權不交還戒指。因為她們付出了貞操及青春等沉沒成本。
難怪我的朋友不喜歡《投名狀》而喜歡《色戒》,后者至少還有六克拉的鉆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