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萬偉 譯
來到露天平臺上放松休息,我就聽見他們在一英里外向這里飛奔而來,伴隨著摩托車轟鳴,喧囂和尖叫,他們就像世界末日到來般瘋狂,毫無疑問,開放的酒吧“生來就野蠻”正好呼應他們空虛的頭腦。這些人是纖維素、添加劑、叛逆者,永遠的青春期天使,挑戰技術的異教徒……
有人稱它是病態,不管你給它貼上彼得潘綜合癥、裝嫩綜合癥還是永遠的青春期等標簽,都顯示這些人拒絕長大或者沒有能力長大,不愿意按年齡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最近經常有人描述這種現象,但是沒有一本比戴安娜·韋斯特(Diana West)的新書《成年的死亡:美國的發展停滯讓西方文明衰落》的描述更徹底。該標題可能有點夸張的味道,但是韋斯特令人信服地指出大孩子是不能成為合格公民的。
韋斯特剛開始談論了青少年的出生, 大約發生在上個世紀中葉某個時候的歷史事件。在二戰前,成人和兒童之間有一個清晰的分界線。進入青春期后,多數孩子因為生活所迫走出校門,挑起生活重擔,作為交換,他們得到食宿,家人可以在冬季到來時免于餓死。很自然,青少年很少有可觀的可支配收入,因而也不存在類似于少年市場的東西。所有這些在1950年代發生了改變。
戰后的財富不僅逐漸增加,也讓孩子們的可支配收入大量增加,因而購買雜志和噴發膠的青少年引起好萊塢和麥迪遜大街的注意。年輕人的文化被商業化、資本化、機構化,一夜之間整個低俗文化圍繞少年頹廢者成長起來。
60年代一代人的審美觀念可以概括為“我的一代”的搖滾贊歌的老調“希望我在長大前死掉”或者言論自由運動的口號“不要相信30歲以上的任何人。”
雖然年輕人文化取得勝利,傳統的成年人美德如“克制和榮譽,耐心和責任,洞察力和智慧,冷靜,端莊穩重,彬彬有禮”以及了解什么時候說什么話的智慧等被看作過時、落伍的老腦筋。即使那些影響自由民主的美德——比如粗獷倔強的個人主義也被激進化或者幼稚化。隨著野蠻的花朵成長為“我世代”,青春期的最糟糕的過分行徑成為社會主流,反叛成為時髦。自我迷戀成為新的宗教。在一代人過后,曾經被看作反社會的行為(如即刻的滿足、任性、憤怒、自戀、依賴他人、操縱他人、破壞規范)反而成為社會可以接受的行為。
這種不由自主的發展是解放性的,但它決不會有盡頭,即使你做了第二次的臀部修復手術?;橐鍪菫?0歲的人準備的,里面有各種責任,理性,抵押貸款和孩子。即使你已經60歲仍然能夠穿得像10多歲的孩子,穿(No Boundaries)牌牛仔褲和色情明星體恤衫,或者如果有錢的話,做除皺美容手術、拉皮手術,腹部抽脂整形術等。接著你需要做的就是把剩下的頭發扎成馬尾巴小辮,戴上哈里摩托車頭盔出發了。
如果放任不管,青春期思維甚至侵入公司董事會。安然公司從前的員工說“安然公司的麻煩就在于里面沒有任何成年人?!?/p>
為了說明問題,韋斯特提供了一些讓人擔心的,或者應該讓人感到擔心的統計數據。怎么解釋18~49歲的成年人觀看卡通頻道的時間比看CNN的時間多這個事實,或者在孩子般的成年人中流行玩具和影碟游戲這樣讓人討厭的東西?而且,存在更加明顯的證據顯示青春期的延長:散漫的、兒童般的時尚、模仿青少年的俚語和粗話。但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和20多歲30多歲的年輕人不愿意承擔成人責任,不愿意履行自己的承諾等嚴肅的社會問題相比更不值一提了。
永遠的青春期的一個主要后果是美國人變得越來越自我迷戀,越來越被寵壞了,無法理解我們面臨的眾多挑戰。
韋斯特嚴厲警告說永遠的青春期將讓我們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
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將繼續設想和平、富足、完全平等的列農(Lennon)般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在這樣一個烏托邦世界中沒有邊界、沒有宗教、沒有法西斯分子、沒有資本家、沒有圣戰者、沒有讓我們多數人忙碌的工作,但是他們不得不生活在現實世界里,不得不養家糊口,不得不一天工作9小時。一般來說,他們要按自己的年齡做適當的事。
韋斯特沒有鼓吹返回到戰前的黃金時代,但是她確實為我們開了藥方,要加大老式的成年人價值觀的注射劑量,以增強免疫力。就像父母或者祖父母在眼前,韋斯特用讓人聽起來充滿新鮮感的語言警告說我們需要長大,需要嚴肅對待生活,最好在退休年齡到來前做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