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因為得罪了和坤,被乾隆貶到了扶溝縣任知縣。紀曉嵐除了學問大以外,還寫得一手好字,據說他是坐著獨輪車來扶溝上任的,車上裝的全是書籍和字帖。
紀曉嵐剛剛上任,就接到了一樁奇怪的官司。原來城南二十里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只有馬、馮兩姓人。村子雖小,卻出了兩個了不起的大人物。一個是馬員外,一個是馮員外。馬員外靠賣布起家,他的布莊綢店已開到了北京城。為了顯示富貴、光宗耀祖,他想把這個小村莊叫做馬莊。馮員外是做糧油生意的,他的糧棧油坊也開遍了豫東的各州各縣,他和馬員外有一樣的心思,想把這個小村莊叫做馮莊。兩家均有錢有勢,誰也不把誰放在眼里。
為了爭得村名的所有權,他們舉行了村民大會,決定投票表決。馬員外私下里賄賂了所有的村民,馮員外也不是傻瓜,也把有表決權的村民請了一遍。投票結果可想而知,兩家得票一樣多。這時,有個年老的族長建議,無記名投票容易作弊,不如改為丟銅板,一個人發一個銅錢,支持誰就丟到誰背后的碗里,最后誰得的銅板多,這個村子就依誰的姓命名。這個建議很好,立即得到了馬員外和馮員外的支持。于是村民們排著隊從馬員外和馮員外的背后經過,只聽得叮叮當當一陣亂響,銅板丟完了,一數,兩個員外差點氣暈,還是五兩對半斤。
為了爭村名,兩姓人還差點打起架來。后來聽說紀大學士來扶溝做知縣了,都知道紀曉嵐的學問大,就來到縣衙請紀曉嵐給評個理。
聽罷他們的訴說,紀曉嵐覺得他們真是閑得沒事干了,不就一個村名嗎?叫啥不一樣。于是,他不耐煩地說:“這事好辦。如果姓馬的多就叫馬莊,如果姓馮的多就叫馮莊。”可是,村里兩姓人數正好一樣,紀曉嵐也沒有辦法了。他氣惱地說:“隨你們的便吧!姓馬的叫馬馮莊,姓馮的叫馮馬莊,本縣催糧派款時知道你們是一個莊就是了。”剛說完,紀曉嵐也忍不住笑了,這都什么名呀!一個“馬蜂莊”,一個“瘋馬莊”,他自己也覺得別扭。
正在這時,差役前來稟報,說從京城來了兩位大人要來看他,一個是姓王的文官,一個是姓劉的武將,文官坐轎來,武將騎馬到。紀曉嵐就讓二位員外陪他一同迎接客人。客人還未到,馬員外和馮員外就議論起誰先到誰后到,誰先下馬誰先落轎,一會兒兩人打起賭來。紀曉嵐一聽,計上心來,對二位員外說:“今個咱賭你們的村名怎樣?”兩人都爽快地答應了。馬員外說武將先下馬,馮員外說文官先下轎。紀曉嵐說:“不管是馬員外贏還是馮員外贏,可都不能再叫馬蜂莊或瘋馬莊了,一個是不太好聽,二來也省得以后再爭。如果馬員外贏了就叫劉下馬,馮員外贏了就叫王下轎。”
結果,姓劉的武將騎馬早到一步,馬員外贏了,他們莊就成了劉下馬莊。紀曉嵐當場為他們村題寫村名,并派人刻下了石碑。因為覺得叫著別扭,又改成下馬劉了。這個小莊子現在是扶溝縣練寺鎮的一個行政村,據說村前石碑上的村名正是當年紀大學士的親筆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