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上古時代,先民們在中華大地上生存、繁衍,因血緣關系組成不同的氏族與部落。經(jīng)過數(shù)十萬年的發(fā)展,這些各自獨立的部族如百川歸海般融入中華民族這一大家庭中,異口同聲地堅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又稱自己為華夏民族。這是一種文化的積淀,一種民族精神的凝聚。
一
炎指的是炎帝,亦稱神農氏,姜姓,位于三皇之末;黃指的是黃帝,亦稱軒轅氏,姬姓,居于五帝之首。炎與黃的關系在《國語·晉語四》中載:“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黃帝、炎帝。”在《路史·后紀三》載:“初少典氏取于有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為黃帝之先,襲少典氏;一為炎帝。”
無論炎帝和黃帝是兄弟或曰叔侄,他們都屬于少典氏的血脈后裔。據(jù)研究,炎帝時代距今6000年左右,炎帝神農氏及其后裔所統(tǒng)治時代都稱為炎帝時代,其統(tǒng)治部落有九代之久,達520年。
炎帝有兩個妻子,其一為聽,在《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在《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 在《風俗通義》卷八引《禮傳》載:“共工之子曰修,好遠游。”
炎帝的第二個妻子曰聽談,《冊府元龜》卷一《帝王部》載“(炎帝)納奔水氏女曰聽談,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里,次帝榆罔。”
炎帝有兩個很有名的女兒,一個是女娃(精衛(wèi)),一個是姬(巫山之女);另外炎帝還有追仙女和帝女桑兩個女兒。她們所繁衍的后代也都是炎帝的后裔。
在神話記載中,炎帝有名的孫子有兩個,一個是伯陵,他生了三個后代,在《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載:“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另一個是靈恝,《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載:“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炎帝最有名的后代是蚩尤,《路史·后紀四·蚩尤傳》載:“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兄弟八十人。”而在《獨異志》卷中云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或言“兄弟七十二人”(《述異記》卷上),他為家族的利益帶領幾十個兄弟及其后裔和黃帝決戰(zhàn)。這是炎黃戰(zhàn)爭的一部分。炎帝后裔失敗后離開了中原,在西南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就是互人國。
黃帝打敗了炎帝及其后裔,取代了神農氏做了天子,稱為黃帝,黃帝時代距今約5000多年。
黃帝的香火要比炎帝旺。在《帝王世紀》輯本中曰:“黃帝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累氏女曰女節(jié),生青陽;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昌意是高陽之父,高陽即顓頊。青陽即少昊,神話中有名的大帝。
在《史記·五帝本紀》是這樣記載的,嫘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在《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載:“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在《路史·后記五》載,嫘祖還生有一子叫龍苗,而“龍苗生吾融,為吾氏;吾融生卞明,封于卞,為卞氏。卞明棄其守,降之南裔,生白犬,是為蠻人之祖。”在《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載:“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在《路史·后記五》中還載昌意生的第三子“悃遷北上,后為黨項之辟,為拓跋氏……”在《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據(jù)考證,《路史》中的龍苗即為《山海經(jīng)》中的苗龍,《路史》中的吾融即為《山海經(jīng)》中的融吾,《路史》中的卞明即為《山海經(jīng)》中的弄明。同為白犬,《路史》言處南方而為蠻人之祖,《山海經(jīng)》則言處北方為犬戎祖。黨項拓跋氏當即始均所生的“北狄之國”。
黃帝的后代很多,以他為首的五帝,其余四帝顓頊、帝嚳、堯、舜皆是他的后代,就連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開國之君禹也是他的后代。
顓頊是黃帝之孫或曰重孫,他的后代也很多,舜帝是他的五世孫,《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祝融是他的孫子,《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載:“顓頊生老董,老董生祝融。”鯀是他的后代,《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漢書·律歷志》載:“顓頊五代而生鯀。”我們知道,神話中鯀因為治水失敗被殺后復生禹,《史記·夏本紀》載:“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還有秦人,也是顓頊的后代,《史記·秦本紀》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而《通志》載:“秦氏嬴姓,少昊()之后也。”顓頊還有很多子孫,如“有季禺之國,顓頊之子”(《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有國曰伯服,顓頊生伯服”(《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名曰中,顓頊之子”(《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有叔國,顓頊之子”(《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
帝嚳高辛氏是黃帝之子玄囂青陽的后代,他可以說是黃帝后裔中最風光的人物,因為他生下了頗有地位和影響的兒子。《帝王世紀》輯本載:“(帝嚳)納四紀,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生后稷;次妃有氏女曰簡狄,生契;次妃陳豐氏女曰慶都,生放勛;次妃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后稷是周祖先,契是商祖先,放勛即堯為五帝之四。
帝嚳高辛氏也可以算瑤族的祖先。據(jù)《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載,帝嚳高辛氏時,犬戎犯邊,其主帥吳將軍驍勇善戰(zhàn),無人能敵。帝嚳即出榜招賢,曰:“天下有能得吳將軍頭者,賞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畜有一犬,名曰盤瓠,遂離宮出走,三日后銜吳將軍頭而回。于是帝之少女評皇公主即與盤瓠婚配,生有六男六女,自相婚配,繁衍為瑤族。帝嚳各賜一姓,是為“盤瑤十二姓”,即“盤、沈、包、房、李、鄧、周、趙、胡、唐、雷、馮”。
《繹史》卷五注引《外紀》:“黃帝子二十有五,其得姓者十四人,別為十二姓,曰:祁,巳,滕,箴,任,荀,嬉,,,姬,二酉也。及有虞氏有天下,封帝后為侯者,十有九焉。”《國語·晉語四》說:“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紀、滕、箴、任、茍、僖、、儇、衣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將黃帝后代分為二十五宗、十二姓,便將夏、商、周很大一部分有巨大影響的氏族都納入了黃帝世系。從姓氏來源和宗族譜系入手,將一些與黃帝有關和無關的姓氏都納入黃帝氏系,從而確立了黃帝“人祖”的地位。
作為黃帝的七世孫,據(jù)傳舜帝有八子二女,因此后裔眾多。舜帝后裔姓氏多達數(shù)百。在中國當代人口較多的姓氏中,屬于舜裔的姓氏常見的有:虞、姚、媯、王、陳、吳、孫、胡、袁、田、陸、孔、車等。如果把舜帝女婿伯益以及舜帝的愛臣皋陶、大禹等的后裔都考慮在內,則李、張、周、趙、劉、薛、潘、陶、夏、鄒、黃、徐、馬、梁、江、柏、鄧、沈、曾、林、宋、湯、鐘、孔、何、鄭、楊、歐陽、羅、謝、韓、于、唐、彭、董、武、毛、蔡、聶等常見姓氏中均與舜帝沾親帶故,總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70%~80%。
打敗炎帝入主中原后的黃帝不僅有很多后裔,而且還接納征服了諸多部族,使黃帝部落聯(lián)盟規(guī)模進一步加強與擴大。到了春秋時代,隨著宗族觀念的逐步加強、華夏集團的文化意識基本形成,為了有別于四夷文明,維護華夏集團的團結與統(tǒng)一,勢必要確立華夏集團的核心人物,在這種情況下,神話人物黃帝就成了中原民族的始祖。
其實,把黃帝作為始祖在夏朝已經(jīng)開始了。夏朝建立以后,為了顯示自己民族悠久輝煌的歷史,也為了證明自己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合理性,便在神話傳說中搜尋出了足以顯耀自己民族的偉大英雄:先祖鯀及其禹。而商人則把東方大神帝俊尊為“高祖”,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jīng)·商頌·玄鳥》)來宣稱自己本是天帝的代言人和人間政權的擁有者,并進一步確立商人與上古英雄帝嚳和契的血緣關系。而周人也將其祖先后稷降生的神話搬進了民族的史詩之中,周人追述的重點不在于其女性先祖姜,而是后稷,姜因“履帝武敏”而懷孕并生下后稷,采用的是中國文化中常用的感生神話,與商人一樣,它確立了后稷“帝子”的身份,并在當時的背景下把黃帝推向了華夏民族的血緣中心地位。而秦人也宣稱其祖先和商人的祖先類似,也是吞蛋而生子的,《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的老祖母女修:“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 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yè)。”(《史記·秦本紀》)
黃帝的子孫很多,后代遍布天下。黃帝以下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等古帝王以及商、周、秦等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部族都出于黃帝一系。所以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我們知道炎帝的子孫也很多,像蚩尤、夸父、刑天、共工、后土、祝融,個個都是著名的神話人物。只是炎帝被黃帝打敗以后,炎帝后代一直都是在黃帝及其后裔的統(tǒng)治下生存,按照中國舊有的傳統(tǒng)觀念,被統(tǒng)治者不可能在古籍里被大量記載,這樣神話與歷史傳說也都讓黃帝一族占了風光,即使人們從古籍中找到炎帝后裔的記載,也都是作為反對黃帝一族的叛逆出現(xiàn)的。的確,以蚩尤為首的炎帝后裔始終沒有停止過與黃帝后裔的戰(zhàn)斗。炎黃之戰(zhàn)是遠古時代兩大部族的戰(zhàn)爭,它貫穿于整個古代神話傳說與歷史傳說中。這場戰(zhàn)爭其實是兩大部落集團為爭奪中原而戰(zhàn)的,勝者為首領,敗者則流落他鄉(xiāng),這樣也把子孫帶到周邊地區(qū)生活繁衍,無意中擴大了炎黃子孫的生存空間。
隨著神話的歷史化,炎帝、黃帝等人從神話英雄變成神話始祖再變成部族始祖,進而成為華夏民族的真正祖先。由是,我們尊稱有著血緣關系的炎黃二帝為我們的共同祖先是有源可溯有據(jù)可考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我們身上流淌著炎黃的血液,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二
那么,為什么說我們是龍的傳人呢?
龍是什么呢?《說文》對龍的解釋是:“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宋人羅泌在《爾雅翼·釋龍》中言:“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從龍的形成與發(fā)展看,龍是由現(xiàn)實中的多種動物如“蛇、鱷、魚、馬、牛、鹿”和某些天象如“雷電、云霧、虹霓、龍卷風”人為糅合而虛構的神物,這些被取材的動物與天象都可看作是龍的一種形象,或者說是龍的一種化身。由此可說,龍是具有超凡神力的、變化無窮的一種想象,是先人受超自然力量的影響和啟發(fā)人為創(chuàng)造的,它凝聚著先人的智慧與精神,寄托著先人的美好愿望。
那中華民族又為什么說是龍的傳人呢?因為開辟神或曰創(chuàng)世神盤古與女媧是“龍”,中華民族的始祖神伏羲與女媧也是“龍”,就連我們的先祖炎帝黃帝及其后裔也是龍。
盤古是中國神話中的開辟神或創(chuàng)世神,在河南泌陽、桐柏一帶流傳著“龍生盤古”的傳說,說盤古與她妹妹是由黑龍、白龍、黃龍三條龍孵龍蛋生出的。徐整在《五運歷年紀》中說:“盤古之君,龍頭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蛇是龍的取材對象,這樣可以說盤古是龍或龍子。
作為創(chuàng)世神或曰始祖神的女媧則是“人面蛇身”或“蛇身人首”的形象。郭璞注《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言:“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通志》卷一《三皇紀》引言:“女媧伏羲之妹,風姓,人首蛇身。”《帝王世紀》言:“(女媧)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
傳說伏羲與女媧是兄妹,或曰夫妻,是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人,這樣伏羲也是龍。伏羲的出生是雷與虹的功勞。《竹書統(tǒng)箋·卷首》:“太昊之母居于華胥之浦,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紀,以木德王,為風姓。”《拾遺記》卷一:“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
雷與虹都是龍的重要的取材容合對象之一,這說明伏羲是龍種。
作為龍的后裔,伏羲自然有一副龍相:“長頭修目,龜齒龍唇”(《拾遺記》);“龍身牛首”,“龍唇龜齒”(《春秋合誠圖》);“鼻龍狀”(《白虎通》);“伏羲龍身”(《玄中記》);“庖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列子·黃帝篇》);庖羲氏“蛇身人首”(《帝王世紀》)。
后世稱伏羲首創(chuàng)龍圖騰,主要根據(jù)就是《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的“太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這說明伏羲是龍的傳人。
炎帝是龍的兒子,他是其母感應神龍而生的龍子,故炎帝也有一副龍相,“弘身而牛顛,龍顏而大唇”(《路史·后紀三》)。
黃帝也是龍子,他是其母感于大電而生,《史記·五帝本紀》正義:“(黃帝)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于壽丘……生日角龍顏,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黃帝。”故黃帝也有一副龍相,“黃帝龍顏”(《論衡·骨相》),黃帝“日角龍顏”(《路史》),“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黃龍體”(《史記·天官書》注)。
炎黃是龍子,其后裔蚩尤、夸父、刑天、共工、后土、祝融、少昊、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等都是龍的血脈,都為龍的傳人。
我們說我們的祖先是龍,我們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這其實是一種圖騰崇拜,也是一種祖先崇拜,我們把我們的祖先當做龍圖騰來崇拜。那么中華先民為什么會把龍圖騰當做祖先來崇拜呢?這是因為,遠古時代,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是非常惡劣的,先民依靠大自然養(yǎng)育得以生存,認為自然界的萬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水火動物植物等一切都有靈魂,都有生命,而且都是由神靈主宰的。于是人類就把這些自然萬物神化為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山神、水神、火神、太陽神、動植物神等,并把他們視為自己的親祖,在敬畏中加以崇拜,這樣不僅產生了神話,也產生了本氏族群體的標志—圖騰,中華民族最早得到公認的圖騰就是龍圖騰了,這歸功于龍種伏羲。
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氏,統(tǒng)一了中原各部族以后,根據(jù)自己龍種龍性的特征,在今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chuàng)龍圖騰來聚集、標識麾下部族,其支族有赤龍、黑龍、青龍、白龍、黃龍、勾龍、應龍、御龍、豢龍、河龍、燭龍、虬龍、交龍、蟠龍等之分。炎帝神農氏以炎德為赤帝,亦即赤龍。而黃帝是黃龍體,其支族有蛟龍、虬龍、應龍等。黃帝在打敗炎帝統(tǒng)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后,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爾后,顓頊乘龍游,唐堯應赤龍,虞舜得龍圖,夏禹是虬龍……這些都能說明我們的先祖是龍的傳人。從這種意義上說,普天下所有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的來源,這也是炎黃子孫把龍作為血脈祖宗的人文根據(jù)。
三
中華民族又稱華夏民族,這也可以從神話中得到驗證。
在上古時代,中華民族的集團主要有三個,一個是以炎帝和黃帝為代表的華夏集團,二是以太昊、少昊、蚩尤為代表的東夷集團,三是以伏羲與女媧為代表的苗蠻集團。華夏民族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三大集團的融合過程。華夏集團的炎帝神農氏沒落時期,黃帝軒轅氏“習用干戈,以征不享”。經(jīng)過阪泉之戰(zhàn),黃帝敗炎帝,兼并、融合、統(tǒng)一了中原區(qū)的諸多民族,形成了華夏族的主體,實現(xiàn)了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淮南子·冥覽訓》),黃帝又與東夷蚩尤戰(zhàn)于涿鹿,并且擒殺了蚩尤。這樣就組成了以華夏和東夷集團為主體的北方民族集團,民族大融合進一步實現(xiàn)。而此時南方的苗蠻還沒被征服。隨著時間的流逝,黃帝及其后裔的華夏集團與其部落也不斷融合。后來有虞氏舜與陶唐氏帝堯的兩個女兒的通婚,意味著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的進一步融合。舜帝后來征服了三苗,就意味著一個民族大融合的共同體—華夏族基本形成。舜帝最后實現(xiàn)了民族的大團結大統(tǒng)一。隨后禹帝在舜帝的基礎上又使華夏族得到了壯大與發(fā)展。
據(jù)研究,華夏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把居住的地方稱為中華。華夏、中華,最初指的是我國中原地區(qū),后來包舉我國全部統(tǒng)轄的領土而言,亦稱中國,它是由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域的部族在歷史長河中整合而成的。在這個整合過程中,是以炎黃二帝特別是黃帝為中心和血緣紐帶的。而中華民族則是我國各民族的統(tǒng)稱,無論其住居何處,只要他有著龍的血脈,敬奉著我們共同的炎黃始祖,那他就屬于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既是血緣概念,又是地理概念,還是文化概念,它構成了一個血統(tǒng)、地緣、文化認同的民族整體。
其實,華夏民族、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是同一概念,它都是對中華民族的稱謂,但其中透露的是一種文化的認同,血脈的延續(xù),尋根認祖的情結。
———————————————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