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羊”習俗
河南省湯陰縣及周邊安陽、林州等縣市,自古就有“送羊”習俗。每年夏季麥收剛過,出嫁過的姑娘便會帶著禮物回娘家瞧娘,當?shù)赜芯渌渍Z,叫“割罷麥,打罷場,誰家的閨女不瞧娘。瞧娘不為瞧娘,為著跟娘去要羊”。一進農(nóng)歷六月,家里有外孫(甥)的村民便開始蒸“羊”送“羊”了。
所謂“送羊”,是指外公、外婆或舅舅蒸面羊送給外孫(甥)。一份(當?shù)胤Q為“具”)“羊”,包括3只面羊、8個饃和幾個小耍物。這3只面羊,有大羊、二羊、三羊之分。蒸“羊”需要的材料為面和黑豆,工具為洗干凈的剪刀和梳子。蒸“羊”時,先將和好的面搓成搟面杖粗細的面棒,略彎成弧形,一端是頭,一端是尾,中間是羊身。將頭部壓平,再另拿一塊面搓成一個大面團作羊頭置于頭部,在羊頭上用剪刀剪出羊角、羊嘴部分,再用面搓成粉條粗細的面條,做成眉毛、胡子貼在羊頭上,兩顆黑豆作眼睛,這樣,羊頭就做好了。羊身上,可用面做成各種花樣的東西貼在上面,有的是花和樹葉,也有的在上面臥只小羊,上面點綴以黑豆,使之不單調(diào)、更漂亮。羊身做好后,再將羊尾用剪刀剪開,用梳子壓一下。二羊和大羊的做法一樣,只不過略小了點。三羊比較簡單,羊頭處直接用剪刀剪出嘴巴,用黑豆作眼睛,羊身上用剪刀剪成毛狀,尾巴用剪刀剪開就可以了,看起來更像一尾魚。
除了3只面羊,還有一些小“耍物”,有動物,有蔬菜,如臥羊、茄子、兔子、蝴蝶、蛇等。人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做出模樣可愛的耍物。需要注意的是,耍物得一對一對的,每樣一定要是雙數(shù),不能只蒸一只。
把羊蒸好,涼一涼,放入用荊條編的籃子里,由外公、外婆或舅舅送到外孫(甥)家。
送羊一般是在農(nóng)歷六月初二到初十之間,也有六月初一送的,那叫“搶羊頭”,搶到羊頭,象征著吉利,這和過春節(jié)時搶放第一掛鞭炮一樣。搶羊頭要一搶三年,也就是說,如果第一年是六月初一送,第二、第三年也要在六月初一這一天送。三年之后,送羊日期便不受限制了。六月初十之后送的較少,至遲不能超過六月。
送羊還要特別注意,不能把羊給弄壞了,因為這些“羊”指代小外(甥),萬一羊弄壞了對外孫(甥)不吉利。

在外孫(甥)家,吃羊是有說法的。過去農(nóng)家孩子多,大羊讓大外甥吃,二羊讓二外甥吃。如孩子再多,大羊頭讓大外甥吃,二羊頭讓二外甥吃,其他的外甥可吃羊身。值得注意的是,三羊是不能吃的,回籃子時得回到娘家,意思是讓娘家給“養(yǎng)”著,來年“養(yǎng)”大了再送。如果決定下一年不再送羊了,三羊便一塊兒留在外甥家,以示斷羊,以后不再送了。
“送羊”習俗的文化內(nèi)涵及社會功能
關(guān)于送羊的來歷,湯陰縣人認為是來自“羊羔跪乳”的故事:從前有一個老婦人,丈夫死得早,她辛辛苦苦將兒子拉扯大,兒子卻不孝順,老婦人非常傷心。她的哥哥知道了這件事,便送給外甥1只母羊和1只小羊,外甥看到小羊每次吃奶總是跪著,很是慚愧,從此痛改前非,孝順母親。村人知道這件事后,傳為美談,并紛紛效仿,自此,便有了舅舅給外甥送羊的習俗。送羊,過去送真羊,后來改送面羊。
送羊習俗是對子孫的一種孝道教育。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孝”一直是中國人十分重視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每年送羊給外甥,寓意讓外甥時刻不忘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
面羊是中華禮饃的一支,禮饃文化是燦爛的黃河文化的一種。黃河流域?qū)儆谵r(nóng)耕區(qū),以面食為主,在生產(chǎn)不發(fā)達的過去,小麥是上等食物。夏季,常年勞作在土地上的人們迎來了收獲的季節(jié),打罷麥子,用勞動的果實蒸出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改善一下生活,使身心得到調(diào)節(jié)和放松,從而更加激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
送羊,也包含著中國人對羊的喜愛。羊,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羊與“陽”、“祥”諧音,送羊有送陽壽、送吉祥之意。湯陰縣送羊為什么是送3只呢?當?shù)厝苏J為,這應(yīng)該和成語“三陽(羊)開泰”有關(guān)。關(guān)于耍物,有動物也有植物,它表現(xiàn)了過去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人們對食物的渴望,對大自然的熱愛。
送羊是用以聯(lián)絡(luò)感情的一種禮節(jié)。麥收過后,出嫁后的女兒帶上禮品回娘家看看,盡盡做女兒的孝心。過幾天,姥姥、姥爺或舅舅、舅媽帶上用白面蒸好的羊及耍物去外孫(甥)家,雙方走動走動,聯(lián)絡(luò)并加深感情。
“送羊”習俗的變化及思考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觀念的變化,送羊習俗也在悄悄地起著變化。
一是蒸羊的變化。過去蒸羊,要求羊為3只面羊,還要有8個饅頭,幾只耍物,一共要湊夠20個,有的人家蒸24個。并且,羊還要蒸得比較大。但現(xiàn)在,蒸羊時一般只蒸3只面羊和幾個耍物,耍物多少都行,不蒸饃,羊也比過去小多了。農(nóng)家人的解釋是,過去稀罕那點兒白面,所以耍物不能少,羊也要蒸大點兒。現(xiàn)在天天吃的都是白面,蒸那么多誰也不稀罕,吃不了,大羊還不好熟,不如少蒸點兒吃新鮮的。

如今讓人在饃鋪里蒸羊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了。就是有些人家該送羊的時候,去饃鋪說出自己需要蒸幾只羊幾個耍物,饃鋪主會按要求蒸出來,第二天直接去取就行了。近幾年,又出現(xiàn)了面包羊和蛋糕羊。據(jù)湯陰縣瓦崗鄉(xiāng)一家批發(fā)部介紹,面包羊已有四五年的歷史,蛋糕羊自2005年開始在瓦崗鄉(xiāng)銷售。蛋糕羊和面包羊來自安陽市一家食品加工廠,據(jù)這家食品加工廠銷售人員介紹,他們生產(chǎn)面包羊和蛋糕羊已有五年左右的歷史,剛開始時銷售不是太好,近兩年勢頭越來越好,平均每年銷售六七千件。面包羊和蛋糕羊有著鮮艷的顏色,用紙箱做包裝,送羊的人不用再挎?zhèn)€籃子,而是直接到商店買上一箱,加上其他禮物就可以去送羊了。面包羊還有許多品種,有一般的,有夾心的。
二是送的變化。過去送羊,要送好多年,姥姥去世后由舅舅、舅媽送,直到外甥結(jié)婚或舅舅、舅母去世,俗語有“妗不老,羊不倒”之說。但近年來逐漸變?yōu)橹凰腿辍R灿腥送馍罅诉€一直送。還有一些人家,女兒第一胎生了一個女兒,還想要一個兒子,姥姥就會一直送羊,直到下一個外孫出生,再送三年就可以不送了。
現(xiàn)在也有一些人家嫌送羊麻煩,也不是太好吃,就送上水果、餅干、火腿腸之類的禮物。還有一些人家,由于女兒嫁得遠,或工作在外地,也就將送羊這一環(huán)節(jié)省去了。人們認為,送羊也就是娘家人和姑娘家互相走動走動,不必太拘泥于形式,怎么方便怎么來。
工業(yè)的發(fā)展,開辟了任何一個可以開辟的領(lǐng)域。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面包羊、蛋糕羊便有了產(chǎn)生的機會和生存的土壤。在農(nóng)村,有些村里媳婦并不是十分忙,丈夫打工去了,家里的農(nóng)活平時又不太多,蒸羊的時間還是有的。但老輩人還有蒸羊的習慣和手藝,年輕人一來不會蒸,二來怕麻煩不愿蒸。大熱天的在屋里蒸羊,還不如花十幾塊錢買一件羊,既省事,又好看。老年人都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懶了。
關(guān)于送羊的來歷,年輕人能講出來的已經(jīng)很少了,好多不知道為什么要送羊。隨著民間傳說的減少,一些民俗事象的流傳也越來越少。中國的民間故事極為豐富,這些故事,有許多和民間習俗有關(guān),有的還蘊含著極為深厚的哲理。相關(guān)民俗不僅把這些故事流傳下來,還能深化這些故事的教育作用。這些故事也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過去,家人們晚上會聚在一起聊天,孩子們也會聽老人們講故事。但隨著娛樂工具的普及及多樣化,民間故事在青少年中間流傳很少。另外,人們對經(jīng)濟效益的追求、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淡漠也是習俗及傳說逐漸衰退的一個原因。
———————————————
作者單位:洛陽師范學院管理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