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女子纏足究竟起于何時,可謂眾說紛紜。據《南史》記載,齊廢帝命“鑿金為蓮花以貼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一般認為,這是把纖足稱為“金蓮”的最早出處。不過,史料中并沒有潘妃纏足的記載。有人還舉出南朝樂府《雙行纏》,附會當時的“雙行纏”就是后來的纏足。其詩云:
新羅雙行纏,足膚如春妍。
他人不言好,獨我知可憐!
但據學者研究,“雙行纏者,乃纏其雙股,非纏足也”,用新羅纏裹秀腿,也讓人感到可愛與性感,但與裹腳無關。
明代沈德符曾見到過《唐文皇長孫后繡履圖》與《則天皇后像》,這兩位大唐皇后的足與男子無異。楊貴妃縊死馬嵬坡,野史說其留下了一雙羅襪,《詩話總龜》還錄有唐玄宗所作的《羅襪銘》,且不論其真偽,其中“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又如脫履露纖圓,恰似同衾時節”的香艷詩句,就足以令后來的好事者放大想象,于是有詩云:
仙子凌波去不還,獨留塵襪馬嵬山。
可憐一掬無三寸,踏盡中原萬里翻。
字面的女色禍國論掩飾不了內骨子里對三寸金蓮的臆想,但都是無稽之談。
一般認為,婦女纏足始自五代南唐后主。據《道山新聞》,李后主見宮嬪娘苗條靚麗,能歌善舞,特為她造了一座六尺高的金蓮花臺,然后命她“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臺上裊娜起舞,宛如仙子凌云。唐縞有詩云“蓮中花更好,云里月長新”,就是以好花喻人,以新月喻足,來描寫娘的。娘因而備受李后主的青睞,其他妃嬪也紛紛效顰。這是群體性婦女纏足的開端。
入宋以后的百年間,纏足行為未見史料記載。據《聞見近錄》,宋神宗還在做潁王的時候,“近侍以弓樣靴進”,韓維批評說:“安用舞靴!”據此可以推斷,北宋中期以前,纏足即便有仿效,也主要在宮中。據研究,纏足的影響途徑大致是由宮廷進入教坊樂籍,再傳遍京城,最后流行各地的。但據《輟耕錄》說,“熙寧、元豐以前,人猶為之少。”蘇軾也許是宋人中最早詠贊小腳的,其《菩薩蠻·詠足》云:
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臨池去。只見舞時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并立雙趺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蘇東坡這首詞的寫作年代大約也在熙寧、元豐(1068~1085年)前后,那時還是教坊樂籍的舞女仿效宮樣的階段。紹圣、元符年間(1094~1100年)任相的章所見就已不同,他把婦人腳和洛陽牡丹、建州茶并列為“古所不及”的近世三事。而約略同時,趙令對蘇東坡也有“京師婦人梳妝與腳,天下所不及”的感慨,看來纏足在這幾十年里已經不再局限于宮廷和教坊了。難怪同時期的秦觀以“腳上鞋兒四寸羅,唇邊朱粉一櫻多”的詞句,來塑造他心目中美女的形象,“鞋兒四寸”離金蓮三寸也相差無幾了。據《楓窗小牘》,徽宗宣和(1119~1125年)年間,纏足走紅京城,東京“花靴弓履,窮極金翠”。《老學庵筆記》說,宣和末,婦女的鞋底尖尖的,都以兩色合成,名曰“錯到底”,足見京師已纏足成風,連尖底繡鞋都有了流行款式。
柔福帝姬的故事也可以證明,北宋末年,宮廷妃嬪與宗室女子已普遍纏足。帝姬是徽宗的女兒,靖康之變,與父兄一起被俘北上。建炎四年(1130年),有一個女子突然來到南宋朝廷,自稱是柔福帝姬,“自敵中潛歸”。高宗讓老宮人辨認,“其貌良是”,問其宮禁舊事,也回答得不離譜,“但以足長大疑之”。這女子傷心說道:“金人驅迫如牛羊,跣足行萬里,寧復故態哉!”高宗就信以為真,封為福國長公主。紹興和議締結,高宗生母韋太后從金朝歸國,說柔福帝姬早死在金國,這個冒牌貨才被處死。但以小腳來辨認帝姬,說明徽宗朝宮廷內已經推行纏足。
二
在《紅樓夢》研究中,對大觀園的群芳到底是天足,還是小腳,有過不少考證文章。這是因為曹雪芹是旗人,而旗人女性不纏足是很平常的事,于是有考證的必要。類似問題在《水滸》研究中,似乎沒人重視。實際上,宋江鬧事的徽宗政和、宣和之際,倒是女性纏足史上由宮廷波及社會的重要時期。
《水滸傳》群像雖然以男性為主,但涉及的女性也不少。作為一部反映宣和遺事的小說,且看它對婦人纏足是如何描寫的。

梁山好漢中女性僅有三人,孫二娘在孟州開黑店,顧大嫂在登州大劫獄,小說沒有寫到她們的腳,但肯定不會小腳伶仃的。扈三娘活捉矮腳虎時,說她“鳳鞋寶鐙斜踏”,避免用“弓鞋”、“金蓮”等詞語,而特地用“鳳鞋”,暗中點明她沒有纏足。魯智深救下的金翠蓮,小說倒是兩次寫到她的腳:魯達初見她時,但見她“素白舊衫籠雪體,淡黃軟襪襯弓鞋”;魯達打死鎮關西逃亡雁門縣,再次與其父女相遇,看那女子時,但見“纖腰裊娜,綠羅裙微露金蓮”,明確交代她是纏足的。被宋江怒殺的閻婆惜也是小腳,小說的贊語說她“金蓮窄窄,湘裙微露不勝情”。被武松所殺的張都監的養娘玉蘭,“綠羅裙掩映金蓮”,也是纏過足的。第七十三回“黑旋風喬捉鬼,梁山泊雙獻頭”,寫到被李逵救出的劉太公之女“云鬢花顏,其實美麗”時,有詩為證:“弓鞋窄窄起春羅,香沁酥胸玉一窩”,竭力渲染其纏足的性感。李師師無疑是《水滸》里的花魁,第八十一回寫燕青再次找她,但見“當下李師師輕移蓮步,款蹙湘裙,走到客位里面”,用蓮步來說明這位花魁娘子是三寸金蓮。《水滸》這樣是有藍本的,南宋成書的《宣和遺事》寫李師師道:“十指露春筍纖長,一搦襯金蓮穩小”;“鳳鞋半折小弓弓,鶯語一聲嬌嫡嫡”。
潘金蓮是《水滸》里刻畫得最成功的女性形象—盡管是反面的。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名字就是小腳的雅稱。據說女性纏足是男性為了滿足自己變態的性需要,倘若如此,施耐庵在為她命名之際,也許是有過一番考慮的。在西門慶與潘金蓮勾搭成奸的過程中,小腳的作用不可小覷:
也是緣法湊巧,那雙箸正落在婦人腳邊。西門慶連忙蹲身下去拾,只見那婦人尖尖的一雙小腳兒,正蹺在箸邊。西門慶且不拾箸,便去那婦人繡花鞋上捏一把。那婦人便笑將起來,說道:“官人休要羅唣!你真個要勾搭我?”西門慶便下跪道:“只是娘子作成小生。”那婦人便把西門慶摟將起來。
小腳引起的這種性臆想,在南宋文人中已經十分猖獗。連愛國詞人張元也有這類香艷詞,其《春光好》曰:
吳綾窄,藕絲重,一鉤紅。翠被眠時要人暖,著懷中。六幅群輕風,見人遮盡行蹤。正是踏青天氣好,憶弓弓。
睡覺時,要把小腳攬入懷中;踏青時,也無端聯想起美人弓起的金蓮。難怪魯迅說中國人的性聯想特別豐富。而史浩對金蓮的贊美更是堂而皇之地不加掩飾,其《如夢令》說:
羅襪半鉤新月,更把鳳鞋珠結。步步著金蓮,行得輕輕瞥瞥。難說,難說,真是世間奇絕。
劉過(1154~1206年)也是一位豪放派詞人,他有一首《沁園春·美人足》,簡直恨不得做一切與三寸金蓮有關的事和物:
洛浦凌波,為誰微步,輕塵暗生。記踏花芳徑,亂紅不損;步苔幽砌,嫩綠無痕。襯玉羅慳,銷金樣窄,載不起盈盈一段春。嬉游倦,笑教人款捻,微褪些跟。 有時自度歌聲,悄不覺、微尖點拍頻。憶金蓮移步,文鴛得侶;繡茵催袞,舞鳳輕分。懊恨深遮,牽情半露,出沒風前煙縷裙。知何似?似一鉤新月,淺碧籠云。
與迷戀纏足密不可分的,就是愛屋及烏,也移情于小鞋。在秦觀的眼中,姝麗的標準就已是:“臉兒美,鞋兒窄,玉纖嫩,酥胸白”,幾乎所有詠小腳的詩詞,都無不涉及鳳鞋的弓窄。畫家揚無咎有一首《蝶戀花》,下半闋詠小腳,上半闋則描寫欣賞小鞋的場景:
端正纖柔如玉削,窄襪宮鞋,暖襯吳綾薄。掌上細看才半搦,巧偷強奪嘗春酌。
居然死乞白賴把小鞋搞到手,宣稱要用它當一醉方休的酒杯,活脫脫寫出這個“蓮迷”的戀鞋癖。
三
不過,總的說來,北宋纏足的主要還是有閑階層的女性,《水滸》的描寫也能印證這點。金翠蓮自小會些小曲兒,“來這里酒樓上趕座子”的,閻婆惜因父親傳教“也會唱諸般耍令”,玉蘭也是唱曲的,李師師是煙花女子,似乎都與樂籍演藝有關。劉太公的女兒乃大戶千金,也是養尊處優的。只有潘金蓮出身大戶人家的使女,算是例外,但大戶使女總有點以色事人的意味。
諺語向來有“杭州腳”之說,明代胡應麟以為:“諺言杭州腳者,行都妓女,皆穿窄襪弓鞋如良人。言如良人者,南渡流人謂北方舊式。”這就說明,宋室南渡,無論行都妓女,還是來自北方的良家女子幾乎無不纏足。纏足在南宋進一步普及,已為時尚所趨,這在當時筆記中也頗有描寫。《夷堅志》里有個志怪故事,說紹興末年,一位死去多年的王夫人,借他人之嘴告訴丈夫:只因她“以平生洗頭洗足分外用水,及費纏帛履襪之罪”,陰曹地府為她積儲了五大壇臟水,讓她每天喝下去,實在不堪其苦,懇求丈夫代她齋僧贖罪。故事里的“纏帛”就是裹腳布,這也說明了南宋婦女纏足之普遍。在出土文物中,就有福建、浙江南宋墓中的小腳鞋實物。據《夢粱錄》,南宋西湖上有一種游船,專載賈客、妓女、荒鼓板、燒香婆嫂等,就叫做“小腳船”,小腳妓女以色相招徠客商,而游客就徑以“小腳”稱呼這類游船。
這種趨勢也反映在南宋話本小說里。《馮玉梅團圓》中的玉梅出身官宦家庭,“腳小伶俜,行走不動”是不足為奇的。《錯斬崔寧》里的陳二姐雖是賣糕的女兒,“挨上路去,行不上一二里,早是腳疼走不動”,分明是裹小腳的。連《碾玉觀音》中郡王府的使女秀秀“蓮步半折小弓弓”,《西山一窟鬼》里陪嫁的侍女錦兒“金蓮著弓弓扣繡鞋兒”,也無不纏著足。不過,當時纏足對女子說來還是一種有身份的待遇。《計押番金鰻產禍》有一段描寫:
只見恭人叫兩個養娘來:“與我除了那賤人冠子,脫了身上衣裳,換幾件粗布衣裳著了,解開腳,蓬松了頭,罰去廚下打水燒火做飯。”慶奴只叫得萬萬聲苦,哭告恭人。
據《燼余錄》說,金帥兀術攻略江南,將俘虜到的漢族婦女“三十以上及三十以下向未纏足與已生產者,盡戮無遺”。這個騎馬民族居然也欣賞漢人女子的纏足,以至不到百年,據《楓窗小牘》作者說:“近聞敵中閨飾復爾”,連裹小腳的“瘦金蓮方”也開始“自北傳南”,纏足文化的同化作用也太快太大了些。宋元之際,關漢卿散曲以“云鬟霧鬢勝堆鴉,淺露金蓮簌絳紗”來摹寫美貌女子,三寸金蓮已經成為他與同時代元曲家的重要視點。他詠幽會男女分手道:
整烏云欲把金蓮,紐回身再說些兒話:你明夜個早些兒來,我專聽著紗窗外芭蕉葉兒上打。
比他稍晚的貫云石在《閨愁》里也說:“想情人,起來時分,蹀金蓮,搓玉筍”,玉筍與金蓮都是用來比喻小腳的。
纏足風氣經南宋和元代的推波助瀾,到元明之際,據陶宗儀說,已是“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了。在這一過程中,南宋學者車若水保持了少有的理性認識,他在《腳氣集》里指出:
婦女纏足,不知開始于何時?小兒未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纏得小束,不知何用!
這番言論,不啻是反對纏足的第一份聲明。而據《湛淵靜語》,程頤的六世孫程淮南宋末移居池陽(今安徽貴池),其族中婦女“不纏足,不貫耳”,入元以后依然如此。理學家的后代主張天足,豪放的愛國詞家卻迷戀小腳,歷史的現象也真夠吊詭的。
———————————————
作者單位:上海師大古籍研究所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