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歷史的局限,洪秀全不可能實行民主政治,他所建立的太平天國只能是一個專制政權。一個專制政權能否有所作為,其核心就是用人,用怎樣的人。可悲的是,洪秀全一開始就把政治上的專權演繹到極致的地步,任人唯親。用人的腐敗,就決定了天國的短命。這是太平天國留給后人的一個十分深刻的教訓。
先是軍師楊秀清專權。1853年6月,安慶再次被太平軍攻陷。是年秋季,權傾朝野、幾乎架空了洪秀全的軍師楊秀清派石達開巡視安慶。石達開在天國將領中是一個有勇有謀的杰出人才。他一到安慶,便出榜安民,以當地人為鄉官,按原有土地征收錢糧,立章抽稅,打擊胡亂搜刮,穩定了社會秩序,得到民眾的擁護。然而,楊秀清一聽到這個反映,十分“懼其得皖人心”,迅即把石達開調回來,另派燕王秦日綱接任。秦日綱也是一個有能力的將領,他在安徽發展了革命力量,楊秀清亦復擔心秦日綱勢力擴大,影響自己的統兵大權,于是接著又把秦日綱調回。心胸之狹窄,可見一斑。
楊秀清用人基本原則是,以我為中心,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經過楊秀清幾年的用心經營,他培植了大批親信。但凡是他的近親遠屬、七大姑八大姨也就依仗著他的權勢,雞犬升天。同時,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在天京城內“密布私人,羅察群下”。凡在楊府工作的人員,只能是馴服地聽其使喚的奴才,不能有半點怠慢或是發出不同的聲音。否則,就可能遭遇殺身之禍。
楊秀清用人大權在握,處處顯出咄咄逼人之勢。
天京事變,楊秀清死難。洪秀全乘機宣布“主是朕做,軍師亦是朕做”,重新開始了大權獨攬,也同時開始了他的用人唯親。
是時,太平天國“合朝同舉冀王石達開提理政務”。石達開是有這個才能勝任的,但洪秀全對他心存疑忌,于是重用其兄長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以牽制、壓制石達開,最后迫使石達開從天京出走。石達開出走時,帶走了皖、贛精銳部隊20余萬人,這就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軍事實力。
從根本上說,專制統治者對知識分子是不信任的,洪秀全也不例外。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少習經史,又向西方探求救國自強的知識,膽識雙全,是個難得的人才。1859年4月22日,洪仁玕來到天京。這正是太平天國亟需用人之際,洪秀全也封了他為精忠軍師,總理全國軍政國務。按理說,洪仁玕是“自家人”,洪秀全應該放心,應該支持洪仁玕這個學貫中西的人才以振興天國。但是,洪秀全雖然讓他總理全國軍政國務,卻不給他實際權力。在洪仁玕的王府里,雖設有六部,卻僅有三個書生在那里辦公,是個空架子機構。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的戶部廳堂,竟用來堆放煤炭等雜物,冷落不堪。不難看出,洪仁玕總理全國軍政要務只是虛有其名而已。
洪仁玕認為,太平天國要想振興圖強,扭轉每況愈下的趨勢,只有“因時制宜,審勢而行”,要接受西方文明,走資本主義道路。他極想實踐西學,奮發有為,施展才能。他寫出的《資政新篇》,勾畫出一幅發展資本主義的藍圖。洪秀全雖然批準了他的建議,但不久,終因擔心他權力過重,對這位族弟也生出防備之心,便不斷削弱洪仁玕的權力,繼而干脆命他離京“效力”,致使洪仁玕的自強方案落空。
洪秀全一方面排斥賢能,一方面重用無能的皇親國戚。李秀成就說過:“有才能而主不用,庸愚而作國之棟梁”。事實也正是這樣:洪秀全的外甥肖有和,兄長洪仁發、洪仁達,女婿金王鐘萬信、凱王黑棟梁、捷王黑文勝等輩,都是洪秀全重用的人眾。這些人中,如肖有和、黑棟梁、黑文勝都還是未成年的孩童。肖有和十歲的時候,天王就定有不聽肖有和之令者,可以“合朝誅之”的法規。權力之大,令人不可思議。至于洪仁發、洪仁達,也是禍國殃民之徒。這班人掌握朝政,到處插手,四出爭權,以權謀私斂財,腐敗公行,弄得天朝“立政無章”,令指混亂。
洪秀全如此任愚用親,把國家政事搞得紊亂不堪,國勢衰退,同時引來廣大部屬的不滿。為了平息部屬的情緒,洪秀全使用了隨意發放官帽的“舉措”,以拉攏部屬。他由原先不封異姓王改變為濫封王爵。由于動不動就給人戴上王冠,最后弄得封王的名號也難取,只好一律叫列王。有的將領為了封王,便不擇手段搜括財物,然后跑官買官。甚至在蘇、浙地區有些投降過來、本是清朝政府忠實爪牙的,也賄買了太平天國的封爵。他們一旦被封王之后,往往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貪污受賄。據歷史記載,天國列王竟達2700多個。洪秀全由任愚用親而至于任人唯錢,王位多,官爵多,伸向百姓的手就多,把權力腐敗推向極致,其結果自然是失去民心,戰斗力跟著一落千丈,再也無法擊敗敵人的猖狂進攻。如此,天國事業焉有不衰敗短命之理?!
回顧歷朝歷代歷史,任何時期從來不缺乏真正的經世治國之才,只是專制統治者幾乎都沒能走出一個用人的怪圈:創業打天下之初,唯才是用。當然,他們不是出于愛才,而是為了搶得政權,骨子里是嫉才畏才的。因此,他們一旦坐上龍椅,就露出真面貌,就要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狠角色就演出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殺功臣”慘劇,溫和些的就玩弄“杯酒釋兵權”的把戲。以后,他們就任人唯親,就用奴才、庸才輩的小人。于是便有諸多“內戚專權”、“宦官弄權”鬧劇、悲劇的上演。洪秀全在還沒有奪得全國政權的時候,就在用人方面表現出歷代統治者的劣根性,焉能成就一番事業?
早在永安封王之后,洪秀全就已“有36個女人”。攻克武昌,又“挑選十余齡有殊色女子60人”為他服務。建都天京后更加肆無忌憚,“所有少婦閨女俱備天王選用”,后妃多達88人,并在宮中設女官3020人。生活上、經濟上、政治上腐敗,是一個政權衰敗的“三胞胎”。
腐敗腐敗,一腐必敗,古今中外,歷來如此。洪仁玕就沉重地說過:“其結局并非喪在妖軍之手,卻在自己之手”。李秀成也痛心地說:“天王失國喪邦,實其自惹而亡”。
太平天國從金田起義的轟轟烈烈,席卷大半個中國,氣勢洶涌,但僅僅十多年時間就“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