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堆
在鄉間,草堆隨處可見,和楊柳桑榆一起,把嬌小的鄉村裝點得樸素而動人。
菜籽鬧了,麥子收了,稻谷摜了,玉米掰了,田凈場空時,家家便忙著堆草堆了。屋山頭、堤壩邊、庭院里都是堆草堆的理想場所。麥秸和高粱有股甜津津的氣息,和著月季與梔子的清香,彌漫在初夏的空氣里,令人如啜一盅醴泉。堆草頗講究,須有經驗者操持,多為老者。一捆捆麥秸稻草散亂于地,女人用桑木杈叉住一捆,往上一甩,男人蹲在上面穩穩地接住,這樣一層層疊起來,然后覆蓋草簾,揪去牽掛的碎草,勒上長草繩,一篇“杰作”就誕生了。草堆外形呈“人”字或“介”字,里面仿佛藏著莊稼人的富足和企盼,要不,人人看到它都有一臉喜氣呢?
草堆可是寶呢,農家生活哪一天離開過它呢?蓋草房時,可用麥秸苫頂,住在里面冬暖夏涼,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縷縷炊煙撩開鄉村的早晨,雞鳴犬吠,竹影輕舟,水樁碼頭傳來媳婦們咯咯的笑聲和有節奏的棒槌聲。黃昏時分,牧歌飄渺,茅檐頂上便升騰起裊裊炊煙,一種疏曠清雋、溫柔甜美的感覺溢滿心胸。
年少的我們常常爬上草堆再滑下來,弄得一身邋遢相。有時從草堆里還能端出鳥窩或逮到刺猬、野雞什么的,引得他人好生歆羨。臘月里,我們都蹲在草堆下曬太陽。嘴里銜著一根稻秸,瞇縫著眼,吸溜著鼻子,不知不覺,寒冷的冬天就過去了。
燠熱的夏日,我家的大黑狗總是伏在草堆下耷拉著長舌頭。幾只老母雞在草堆上扒拉著,找食吃,或蜷縮著躲在草堆根的背陰處歇涼。有時我們會意外地撿到幾只雞蛋,喜滋滋地跑回家“邀功領賞”。幾只山羊總在草堆旁嚼著干草,不時咪咪地招呼著遠處的同伴……
有一幅法國油畫常令我怦然心動。畫題《垛草》,是朱爾斯#8226;巴斯蒂安#8226;勒帕熱的經典之作。畫面上坐著一個眼神呆滯的婦人,她的男人睡在其身后,臉上蓋著一頂大草帽,背后是開闊的草場,天空飄滿金色的飛蟲。我的眼前總是浮現鄉下秋收時的情景,總會想起我那胼手胝足、躬耕隴畝的父老鄉親,我總是熱淚潸潸。
草堆維系著鄉民的生活。它們如靜默的老牛,如亙古的金字塔,總是謙和地站在村莊邊緣,透著恬淡與平和,默默地佇立,守望著寧謐的村莊。
炊煙
身居鄉村,遠離都市的浮躁和喧囂,凝望那縷縷淡青色的炊煙娉娉婷婷地升起,心里常常吟詠臺灣莊奴的那首《又見炊煙》:“又見炊煙升起,勾起我回憶。想起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夕陽有詩情,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麗,我心中只有你……”
那時農村雖說貧窮,但水鄉猶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炊煙把這幅畫點綴得空靈而高古。瞧!鄉村的黃昏,一絲一縷的炊煙從高高低低遠遠近近黑黑黢黢的煙囪里冒出,裊裊娜娜,縈縈繞繞,再現“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田園風光;再現唐詩“柴門寂寂黍飯馨,山村煙火春雨晴”的美妙意境。看到炊煙,心中便涌起一種溫暖激動的情緒,粳米蘿卜飯的香味飄出來了,大麥糝粥端上來了,清炒螺螄和咸菜燉小魚的味道令人心弛神往。那縷縷炊煙慰藉了我們饑饉而多舛的童年生活。
鄉村是一位水靈靈的村婦,炊煙則是其飄逸的秀發。股股炊煙如一個個忸怩含笑的窈窕女子,又如一位吮吸乳汁的孩子,遲遲不肯掉頭離去。炊煙又是鄉間的植物,如槐樹如楊柳,根須深深地系在故鄉灰褐色的泥土里。炊煙撩開鄉村小河一般漫長的寂寞,苦楝樹滿披夕暉,如點燃的蠟燭。夕陽如一枚熟透的橘子,像一聲縈繞在碧空里悠長的雁鳴,像一襲妙不可言的夢。這樣的景致,總令人淚眼婆娑,這樣的炊煙可以穿越鄉村和田野,可以穿越身體和靈魂。
炊煙的地方是家的地方,炊煙的方向是家的方向。炊煙長長的,如村姑的秀發,如逶邐的魯汀河水,如青草覆蓋的鄉間小路,如煤油燈下母親綿長的縫衣線。炊煙令田間勞作的父老鄉親使盡最后的力氣挖完最后一垅地或插完最后一趟秧或割完最后一趟麥,然后樂呵呵地回家,把幸福掩藏在溫馨倍至的籬笆門里。
鄉村的炊煙維系著我們的快樂。每逢莊上放露天電影或唱土戲時,我們總是興奮得徹夜難眠。到了開演那一天呀,莊上像過年一樣沸騰起來,雞飛狗跳牛羊叫,而晚炊卻早早就升起來了。整個村莊里彌漫著一股噼噼啪啪燃燒柴禾的清香。像《小花》、《洪湖赤衛隊》這樣的電影以及《秦香蓮》、《珍珠塔》這樣的戲劇,我們早已爛熟于心。我們也從中學到了傳統的生死道義和俠肝義膽。我和戀人第一次相約便在深秋時節、蘆花紛揚的圩堤上,遠處殘陽如血,炊煙裊娜升騰,似我飛揚的思緒,我們相偎的身影凝固成一幅經典的油畫。
鄉村的炊煙也寄托著鄉親們的美好企盼。大集體時,蘇中農村每年冬季都要殺年豬。隊里的大肥豬被泡在熱氣騰騰的潲桶里,幾個壯漢忙著翻騰、刮毛,最后按人頭分肉。整個殺豬場上人聲鼎沸、煙氣繚繞,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氣氛。十冬臘月,莊上炸米花的、熬炒米糖的、炒花生的,煙霧彌漫,把吉祥的鄉村煽得熱情而火爆。
現在,農村的草堆遠不如以前那樣壯觀了,家家都用上了煤氣和炭爐,很少再聞到特有的炊煙味了。但村里的老婆婆老爺爺們還是喜歡蹲在土灶前,一把把地添燒著麥秸和豆稈,灶膛里的火光映紅了他們皺紋縱橫、寫滿滄桑的臉龐。炊煙的變化也正昭示著農村的發展、鄉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炊煙像一首無字的歌、一段無弦的琴,回響在過去貧窮而深情的歲月里。多少年后,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還會看到那裊裊升騰、柔腸百結的炊煙嗎?
煤油燈
我所棲息的蘇中平原有黝黑的泥浪、裊娜的炊煙、甜膩的鄉音、蒼莽的葦蕩,更有那穿越靈魂和生命的煤油燈。它搖曳著昏黃的燈光,站在古樸的歲月里,如一首哀怨深沉的歌,總在寧謐的夜晚,縈紆在我的心頭。
我的童年生活伴隨著饑饉和艱辛。那胡蘿卜、紫云英、大麥糝子、莧菜蕻和紅山芋是我們奢侈的食物,物質的匱乏使我們整天通莊轉悠躥玩。跳房子、打陸磚、躲躲擒擒和長扁豆這些古樸的游戲被我們演繹得淋漓盡致。而我們男孩兒還有一手絕活——做煤油燈。先找來廢棄的藥瓶子和牙膏殼,制作燈身和燈頭,而后用舊報紙捻成柱狀做燈芯,再用薄鉛皮擰成燈把兒,做成的煤油燈樸素小巧,大人們嘖嘖稱贊哩!夕陽西沉,夜色浸潤,爸媽拖著疲憊的雙腿從自留地里回來,看見兒子做的新燈,禁不住抿嘴笑了。待天黑定了,便小心翼翼地劃著火柴,點亮油燈,呵——還真亮!燈光映紅了母親寫滿滄桑的臉,也照亮了簡陋而溫馨的茅草屋。
春天的夜晚,遠處傳來零星飄渺的犬吠聲,我和妹妹伏在油燈下做功課、看小人書。當老師的爸爸也就著油燈備課、改作業。他有時蹙眉沉思,有時提筆疾書,那份睿智和勤勉使我深深欽羨。妹妹很認真地折著紙青蛙、紙鴿子,我貪婪地翻看著《楊業歸宋》、《血濺津門》、《武林志》等連環畫,心頭的懵懂和陰霾被一點點照亮。
在煤油燈下,我看膩了小人書,就去啃父親書柜里的大部頭,像《西游記》、《水滸傳》、《林海雪原》這些書都被我翻爛了。爺爺有時還會邊搓草繩邊給我講薛仁貴、岳飛的故事,我聽得如癡如醉。我經常在伙伴們面前神侃,令他們羨慕不已,這滿足了我年少時的虛榮心。我在油燈下受到了民間文學的熏陶,養成了敏感多思、內向自省的品性。
深秋的夜晚,從苦楝枝椏的隙罅間望去,月兒如盤如缽如碾,瑩瑩汪汪如一盅醴泉。草屋低矮的屋檐下漏出幾點昏黃的燈光。我們圍在狹小的桑樹桌旁,扒著香噴噴的胡蘿卜飯,嚼著咸滋滋的燉菜幫子,其樂融融。
朔風呼嘯的冬夜,我和妹妹鉆進溫暖的被窩,而媽媽仍在桑木桌邊納鞋底。燈光下,母親的身影被投射在斑駁的泥墻上,那自額至頸所構成的側面曲線令人聯想起古希臘的雕像。她一手握著硬邦邦的棉鞋底,一手用穿針拉著長長的棉線,隨著“哧溜哧溜”的聲響,鞋底便多了一個個針腳兒。在寂靜的冬夜,那吱吱聲極富韻律,仿佛是低吟的一首兒歌,伴著晃悠悠的搖籃讓你沉沉入睡;仿佛是畢剝作響的一爐旺火,讓你驅除寒氣,感受到母親胸膛的溫暖。
一進臘月門,爸媽時常在橘黃的煤油燈光下躬著腰擇捆新拔的大蒜大蔥,半夜忍著刺骨的寒冷裝船挖棹或踏三輪車到城上賣。有時還開船出遠門,到江都到郭村到鹽城,都要七八天才回來,等得我們心焦。那昏黃的燈光、光禿的枝丫、寥落的星子不啻是一幅古樸凝重、內涵蘊藉的油畫。
時光如水般輕輕流過,煤油燈漸漸被馬燈、罩燈代替了,現在是新穎別致的壁燈、吊燈、吸頂燈、節能燈等,令人目不暇接。而煤油燈卻如母親羞赧的首飾匣子,沉沒在時間的長河里。盡管時過境遷,人事代謝,那盞煤油燈卻依然閃爍在我的心靈深處,給我帶來無限的溫暖和光明……
罾籪
水鄉河網縱橫,綠樹成陰。水鄉居民,即使不以捕魚為業,也極少花錢買魚吃,多半是自家用罾籪取魚來吃。
家鄉的大小伙們,能不用任何工具,脫光了衣服縱身跳進河里,鉆進深水,赤手抓上老大個兒的黑魚、鯰魚來,因為這兩種魚是潛伏在河泥里的。孩兒們用長竹竿縛上一塊四方形紗布網,里面系幾個面團,專撈成群結隊的暢魚。用細竹竿長線吊住一條公魚,在前面拉著沿岸走去,后面就會跟上十多尾雌魚來追它,結果做了求歡的犧牲品。有時會黏到好多蝦,于是邊說著“先吃頭,后吃尾,吃下去會游水”,邊一口吞下去。
臨河人家用罾扳魚。網的四周系在兩根交叉的竹竿上,交叉處在一根粗竹竿的頂端,另一端擱在岸邊,不用人守著。過一會兒,家里人就出去扳一次,見網里有跳躍著的魚,便用小網兜抄上來,養在河邊的竹簍里。也有小“漏什子”,多半是二三寸長的小鯽魚或更小的羅漢魚,只能曬干燉著吃,或蒸熟了用黃醬拌著吃。冬天的水咸菜凍小魚,麻辣辣的,極爽口……
碰上大魚落網,扳上來時潑剌剌地掙扎,人們就大聲歡呼,手忙腳亂地把網扳到岸上放平,再撲上去抱住,那往往是頭二斤重的鯉或青鯤,這可就轟動全村了,成為被鄰人鄉里涎羨的好運道了。
下籪的人家往往用很多木棍或竹竿釘在水里做樁,樁附近的水底就是魚籪了。魚籪一節節的很多,每一節都像一個小圓桶,入口都有倒刺,魚蝦游進去了,休想再游出來。籪里有時也有魚餌。夜里竹竿上吊著一盞馬燈,波光粼粼。到了蟹肥菊黃的季節,一個早上能倒好幾斤螃蟹,拎到菜場上格外引人注目。下籪的人家都有一條小船,長竹篙一撐,小船在水皮上快捷地滑過,留下一道長長的波紋……
水鄉的早晨天剛亮就有人沿巷高喊:“賣魚賣龍蝦哎——”人們花幾塊錢就能買到幾斤活蹦亂跳或大或小的雜魚和龍蝦,回家煮上兩盤,吃得有滋有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鄉的罾籪給人們帶來了生活的歡欣,帶來了生活的富足……
露天電影
也許是強烈的懷舊意識,抑或是其本身所含蘊的鄉土文化氛圍,我對露天電影始終懷有一份特別的情愫,我也因此堅守了年少時許多美好的時光……
那時候,鄉村的業余文化生活貧瘠而單調。除了過春節唱鳳凰外,在尋常的日子里,最吸引我們的就是放露天電影。
放電影多在農閑時節,田里的農活松泛些,勤勞的莊稼人有了養養神的機會。哪村放電影,我們早幾天就知道了,于是就云里霧里地焦盼。到了這一天,太陽還沒落山,我們就胡亂扒幾口飯,約上伙伴,踏著蒼茫的暮色出發了。我們的步行速度不亞于急行軍,但有時也會把鞋子跑丟掉!
輪到本村放電影,小村便沸騰了,村頭巷尾,人們爭相傳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我們的小學校是放電影的場地。靠河沿撐起兩根粗長的毛竹,扯上一張潔白的幕布,掛上一個方喇叭即成。四鄉八鄰的村民一放下夜飯碗,便扛起長凳,急忙忙來了。
電影場上煙氣彌漫,人聲鼎沸,甚是熱鬧。落座在放映機鏡頭前的孩子,乘放映員調試焦距,一刻不停的朝光束里探頭探腦,小腦袋被夸張得碩大無比地投射在銀幕上,激起人們一陣笑罵。
孩子們有的站在幕布下仰直了脖子看天上的流星;有的溜到幕布后打電筒、射皮弓;有的猴子似的蹲在樹上或草垛上;還有的在人縫里亂鉆,相互追逐打逗。談戀愛的坐在暗處喁喁低語、卿卿我我。年輕氣盛的小伙子往往起勁地在姑娘們聚集的地方外圍擠來擠去,借以散釋青春時代過剩的激情和精力,討來一聲聲清脆的罵聲,又驚愣又歆羨,繼而捏著鼻子快活地模仿和起哄……
我們喜歡看戰斗片,如《平原槍聲》、《地道戰》、《小花》、《戰上海》等等,至今記憶猶新。長輩們愛看戲曲片,如《珍珠塔》、《紅樓夢》、《秦香蓮》等,他們看得如癡如醉,那份專注勁兒很令人納悶。
人們從露天電影中學到了傳統的生死道義、處世哲學、異方殊俗和原始的悲歡激情,滿足了崇拜英雄的愉悅。星光月色、清風流水、蛙鼓蟲鳴……給露天電影造成了一種神秘浪漫的氣氛,我們無羈無絆,身處其中,如飲醇醪。
今天的電視錄相和現代化的劇場給人們帶來了生活的美好和甜蜜,但從前看露天電影的那份風流瀟灑、那份親情和善、那份樸實溫馨卻難以領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