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什么?
歷史告訴我——
痛苦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痛苦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痛苦是蘇軾面對東逝江水緊鎖的眉頭;痛苦是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的無奈;痛苦是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低吟;痛苦是岳飛“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慨嘆。面對揚州的廢池喬木,姜夔有“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的痛苦;“六朝舊事隨流水”,王安石只得把痛苦寄于“寒煙衰草凝綠中”;憶往昔,看而今,李后主的痛苦“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諸葛亮對誠信的堅守卻只換來了扶不起的阿斗;四面楚歌,誰又能讀懂霸王的痛苦……
歷史中,有太多的痛,有李白杜甫陸游蘇軾辛棄疾的曲曲高歌,似乎那木、那水、那月也都籠上了道道隱隱的傷痛。
如果把世上每個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讓你去選擇,你可能還是愿意選擇自己原來的那一部分。這是蘇格拉底的“痛苦”哲學。劉亮程也曾說: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在經歷了一番痛定思痛之后,我又窺看歷史。剎時,我窺見了風流之士對痛苦的釋懷。
李白的一身才氣不愿為權貴摧眉折腰,才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豁達,才有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肋~。我看見,看見青蓮居士一身白衣,把玩酒杯時的開心笑顏。
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后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項羽選擇了烏江自刎,雖然輸了江山,卻贏回了自己;林黛玉用焚詩證明了刻骨銘心的愛情;三毛用撒哈拉的塵土詮釋了歷經滄桑后一剎那的明澈與超脫;梵高用黃色的畫筆在劇痛中畫出太陽的光輝;海明威用樸實的語言向世人道說《老人與海》的故事。更有那史鐵生,在地壇默坐、遙想,推開耳邊的嘈雜,理清紛亂的思緒,窺看到了自己的心魂。
也許,痛苦是人生的必經,不經歷痛苦就不能稱之為完美的人生。他們之所以被稱為智者,也許正因為他們懂得解讀痛苦,為痛苦釋懷,才讓他們的人生有了靈動的色彩,銀色的梨花才開滿頭頂的天空。
痛苦是思考的源泉,將化成穿越巖石的力量。
請相信,懂得解讀痛苦和釋懷痛苦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等到學會了解讀痛苦,即使遠方有大海的怒號,我們也會看見水手和桅桿并肩歸來,帶著充滿自信的、堅毅的眼神。
生命正是在對痛苦的解讀中,熔鑄得鋼鐵般堅強!
作者系浙江省黃巖第二高級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