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內蒙古,那藍藍的天,那雪白的羊群,還有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肯定會顯現在你的腦海。我們早已熟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詩句,但是現實中的大草原真的是這樣神秘嗎?還有那不為現代人所熟悉的敖包,是否已經勾動著你的心魂?
與都市的喧鬧和繁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草原的寧靜和安詳,于是有那么多的都市人傾慕她、向往她的溫柔。或許她是一帖心靈的凈化劑,滌蕩盡一切有意無意落在心上的塵埃。在內蒙,能尋回一份久違的原始的真我心情,這是鋼筋和混凝土堆砌過后的空間里無法釋放的。
呼和浩特,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她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在漢唐時期,這里就是中原地區開展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
未到內蒙首府呼和浩特之前,我以為那是一個貧窮而落后的城市。但到達之后,我立刻喜歡上了這個寧靜而有點豪放的城市。呼和浩特市的街道整齊而干凈,特別是那藍得叫人心醉的天空,似乎可以觸手可及。雖然屬于西北欠發達地區,但城市建設卻和內地差不了多少,那里有高樓大廈,也有立交橋。不過最讓你心動的莫過于那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古建筑,還有那穿著各式民族服裝穿梭在馬路上的人群,再加上大片大片的草坪綠地,使你感覺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樓蘭古國。
北方城市的夜生活一般都不豐富,比如北京晚上八點過后,酒樓飯店一般都關門了,但呼和浩特卻是個另類。晚上十點過后,還可以看見五彩斑斕的街燈夜景。牛街、小召街更是熱鬧非凡,那里到處都是涌動的人群,而街上飄著的都是醉人的羊肉味。什么烤羊肉、烤羊腿、全羊湯、牛肉串的攤檔更是多得數不清。而價格卻非常便宜,羊肉串兩塊錢可以買到十串,烤羊腿才三塊錢一只。一口咬下去,羊肉立刻融化,然后濃濃的汁液慢慢滲出來,最后滿口溢香。有人說羊肉騷味很重,但我吃下去卻完全沒有這種感覺。聽當地人說,他們是用一種特殊的藥材來去除騷味的。但真正的蒙古族人卻喜歡越騷越好,他們說那才叫做真正的羊肉呢。
聽當地人說,呼和浩特市有一個神秘而肅穆的地方,漢人很少去參觀。到底有多神秘呢?原來那就是回民區通道南路,是一條著名的伊斯蘭建筑特色景觀街。這里是回族聚居、宗教場所集中的街區,景觀街以中亞、土耳其伊斯蘭建筑風格為主,融合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伊斯蘭文化特色,以黃白綠為主色調,球形拱頂為顯著特點。整條大街高貴典雅,充滿異國情調。放眼望去,燈火輝煌,肅穆而莊重。
昭君墓:見證匈奴文化
有人說,沒去參觀昭君墓,等于沒來內蒙。這句話,可見昭君墓在內蒙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的沖積平原上。建于漢代,墓身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矗立在一片平疇中,更顯其巍峨高聳,姿態雄偉。遠望陵墓呈青黛色,唐朝詩人杜甫到此游覽時,曾留下過“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詩句。據說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時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歷代相傳稱為“青?!?,因此“青冢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到達昭君墓后,一股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昭君為了民族的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個柔弱女子千里迢迢來到塞外,無邊的孤獨與寂寞讓人憐惜。正因為如此,讓多少文人騷客為之謳歌頌揚。聽導游介紹說,昭君墓封土堆高達33米,占地1.3公頃。墓前有平臺及階梯相連,與中原地區漢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頗近。登上墓頂,一覽平川,還可以隱隱約約地看見呼和浩特市景呢!
前方有新近落成的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馬上并轡而行的大型銅鑄雕像,形態逼真,兩匹駿馬相依,單于和閼氏英姿豐采,沉浸在一片和睦、喜悅的氣氛之中。昭君出塞和親是民族團結的象征。
為了紀念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昭君墓旁邊的昭君紀念博物館正動工擴建,我想到時候的游人更是絡繹不絕。
草原之旅,體驗濃郁民族風情
我們都以為內蒙古境內全都是大草原,到達之后才知道這里不但有遼闊的大草原,還有壯美的大河、聳立的高山。在呼和浩特市的旁邊就聳立著巍峨的大青山。導游說,我們今天的旅游目的地希拉穆仁大草原就在大青山的背后。我們說,那不是一會兒工夫就到了。導游卻笑著說,不不不,這樣一翻過去,就有160多公里。大家都驚呼,太不可思議了。
旅游大巴在大青山腰盤旋而過,往窗外一看,下面盡是陡峭懸崖,讓人心寒。幸虧大巴里放著淳樸悠揚的草原民歌,才讓我們剛才顫抖的心慢慢平復。聽著那悠悠的音樂,我們仿佛來到了大草原……
經過近三個小時的旅程后,茫茫的大草原開始隱隱約約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遠遠地看去,我們可以望見綠色草原上一片片白色的蒙古包,還有一群群雪白的羊群在悠然吃草,馬匹盡情地奔跑在草原上,還濺起了片片沙塵。天那么藍,地那么廣,一眼望不到邊,牧民騎著馬唱著牧歌在草原上馳騁,這與夢中的草原天堂是那樣的相似??!“大草原,我夢中的大草原到了!”我們興奮地呼叫著。
到達希拉穆仁大草原后,下車的第一個儀式是蒙古族同胞敬酒獻哈達,導游告訴我們,敬酒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招呼客人的傳統,杯中的酒一定要全喝下去,要不就是對他們的不尊重。我們個個談酒色變,更何況那是60多度的白酒。蒙古族同胞唱起歌來了,敬酒開始了。我們大家都說,不管它了,蒙眼就灌。喝過之后才真正領教了它的厲害,一口下去全身立刻發燙,臉辣得通紅。沒辦法了,擋不住的是蒙古族人民的熱情。
敬完酒后,開始我們的第一個旅游項目:騎馬去參觀敖包,然后拜訪草原深處的牧民人家。一聽到拜訪牧民人家后,我們全都興奮不已,因為可以親身體驗一下牧民的真實生活。不過價格有點貴,騎馬每個小時要100塊錢,而我們的整個行程要花費3個多小時。大伙都說,難得來一次,豁出去了。騎馬的感覺真爽啊!望著那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什么煩惱憂愁全到消失得一干二凈,換來的是愜意和悠閑,那時我們都想做一個牧民。
騎著馬在草原上奔跑了一個小時后,我們遠遠地看到了一個大石堆,蒙古族人稱它為敖包,薩滿教神靈所居和享祭之地。敖包為蒙古語音譯,意為木、石、土堆,相當于漢族人心目中神靈的意思,是蒙古族人民心中最神圣的地方。石堆由石頭堆積而成了,石頭大小不一,顏色也不一樣。小石堆上面飄滿了彩色的旗子,蒙族人民叫它做“神幡”,每面旗子上面都寫滿了經文和藏文,表達庇佑平安的意思。而旗的顏色主要是白色、藍色和紅色。聽說,只要在附近撿一塊石頭,圍著敖包左轉三圈,再右轉三圈,然后把石頭拋到敖包上面,就能保佑家人一生平安。
參觀完敖包后,我們繼續前進。兩個小時后,我們終于到達了牧民人家。放眼過去,蒙古包早已顯現在我們的眼前。那蒙古包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正當我們迷惑的時候,導游小姐給我們揭開了謎底。
原來蒙古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時代,當年成吉思汗率領著他的鐵騎征戰四方的時候,他的指揮所便是一頂扎在戰車上的巨大的蒙古包。在經歷了千年風雨后,蒙古包已經成了蒙古牧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蒙族人民也總是用各種方式表達他們對蒙古包的依戀。蒙古包在搭建中不使用一根釘子,所有支柱全由質地堅韌的駱駝毛繩連接,外面再圍上厚厚的羊毛氈子,這樣的蒙古包既保暖又經久耐用。蒙古包內部設計很簡單,進去之后沒兩步就是一個高出地面大概40公分的平臺,平臺中間擺放著矮桌子,很像山西人的炕。蒙古包已成草原的象征,不住蒙古包,很難體會草原上人們的生活。
一進蒙古包,熱情的牧民阿柔娜便給我們端來了奶茶和油餅,說讓遠方的客人也嘗嘗草原的味道。說實話,第一次喝正宗的草原奶茶還真有點不習慣,稍帶咸味,跟平常喝的珍珠奶茶可完全是兩碼事兒。晚飯時候,由于烤全羊價格昂貴且制作過程十分漫長和血腥,所以我們選擇了手抓羊肉、烤羊排和幾樣普通小菜。馬奶酒真烈,一杯下肚就喝得我暈暈乎乎,可見這書上說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邁生活,也非我們這些南方人所能消受的。
入夜,草原夜色令人心往神宜。這里的天空很高,很深邃。天那邊七顆閃亮的星星組成勺子的形狀,“北斗星!北斗星!”我們興奮地呼喊著。再抬頭看,一條銀色的帶子掛在天上。大家說,那是銀河。我大吃一驚,因為從小到大我都沒見過銀河呢!是啊,這對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實在太稀罕太珍貴了。伴著熱烈的火焰,真心地祝福這片綠色的原野永遠不要被污染,永遠這么純凈。
黃花溝,藏在草原中的天堂
天堂,是人人都向往已久的圣地,那到底天堂是什么樣的呢?天堂中是不是有蔚藍的天空,飄著五顏六色花香的空氣,還有裊裊的青煙紫霧……在內蒙古的黃花溝,就藏著一個夢中的天堂。
黃花溝深藏在內蒙的輝騰錫勒草原,那里既神秘又美麗。因為很少人能夠涉足此地,所以被譽為“草原天堂”。她憑借著奇特的山地草原地形,孕育出比一馬平川的草原更勝一籌的景色。在那里,不僅“風吹草低見牛羊”,更有雄奇秀麗的山川峽谷。秀水淙淙流不盡,萬綠叢中現金黃。
黃花溝位于內蒙古中部的烏蘭察布草原腹地,是典型的高山草原地形。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總面積600多平方公里。由于地形的特殊,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兩崖壁立。每當盛夏,更以絢爛的黃花聞名。歷史上,曾有多少古代民族踞此爭雄。當彪悍的敕勒人趕著高輪大車,從遙遠的貝加爾湖遷徙到這一帶游牧后,便留下了“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千古絕唱。
“輝騰”在蒙語里為寒冷之意,因這里冬季寒風凜冽、夏季涼爽宜人而得名。古代北方民族的幾代皇帝,都在這里避暑消夏。據傳,第一個到這里觀光的皇帝是北魏開國元勛拓跋,最后一個到這里避暑消夏的皇帝是窩闊臺,他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三兒子,史稱元太宗。如今,我們也有幸享用昔日大漠帝王的離宮別院了。這里每逢盛夏,整個草原水草豐美、鮮花遍野、牛羊游動,各地的游人紛至沓來,享受這蒙古高原上的一灣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