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薩爾茨堡注定要下雨,或許是因了莫扎特之故?
薩爾茨堡是奧地利西部的著名城市,德語“薩爾茨”的意思是鹽很多,所以這座城市又叫“鹽城”,縱貫城中的河流也叫鹽河。城市不大,人口約14萬,而建城卻距今已達1300多年。從保存下來的古城圖上看,現今的城市幾乎與古時沒有大的變化。雖然47%的建筑在二戰中毀于戰火,可60多年的修復、新建,城市面貌還是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并不見有多少高樓大廈。也正因為此,許多著名的建筑便一直顯赫地挺立在人們面前,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無窮魅力。薩爾茨堡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與不趕時髦、不求“政績”、精心呵護歷史文化的做法是分不開的。
到薩爾茨堡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謁莫扎特。莫扎特的紀念地有兩處,一處在大教堂西側,為他的舊居;另一處位于糧食胡同,是他的出生地。舊居已無舊物,參觀者只能在外邊看看,不必入內。珍貴的東西全在糧食胡同。
糧食胡同是一條別具特色的街道,街道較窄,地面一律為青磚石板鋪就,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店面,仍保持著中世紀的風格,莊重典雅,古樸大方。有意思的是,這里所有的店面都有一個制作精美的鐵藝招牌。據說中古時期這里很少有人識字,所在店鋪都以所售物的形狀為店名,賣什么就掛個什么形狀的招牌。現在這些招牌上全都鑲有莫扎特的頭像。踏進糧食胡同,你會立刻感到這里屬于莫扎特。莫扎特的出生地是一幢6層小樓,位居糧食胡同中段。門口側上方的鐵藝招牌制作的是一條魚的形狀,估計當時是個賣魚的店鋪,現在牌子中間鑲上了“莫扎特紀念館”的字樣。其實莫扎特的祖籍不在薩爾茨堡,他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出生在離薩爾茨堡市約50公里的圣吉爾根——一個風景秀麗的湖畔小城。他們曾在這幢樓里生下了7個兒女,可僅有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娜娜活了下來。
走近莫扎特,我心里總是蒙著一層淡淡的憂傷,一如窗外淅淅瀝瀝的細雨。對于這位世界頂級音樂大師,我以前只知道他的輝煌,陶醉于他的美妙旋律而對他滿懷敬仰,直到登上那窄窄的樓梯,聽著耳邊導游器里緩緩的解說,目睹眼前一件件珍貴文物,我才恍然感嘆起大師的不平凡人生來。
說莫扎特是神童當之無愧。他4歲就通樂理,6歲能作曲,并能演奏鋼琴。當父母為他買來一把小提琴時,從未摸過小提琴的他竟能一上手就拉出韻律來,令全家人大吃一驚。此后,他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一發而不可收拾。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樂曲、歌劇,僅留存下來的就有626首之多。有本事的人往往不屑于權貴,莫扎特也一樣,他的家境并不寬裕,本來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撐創作,而他還在6歲的時候,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有名的瑪利亞王后就曾把他召進維也納的美泉宮演奏,并高興地送給他和娜娜各一套珍貴的上等禮服。在好長一段時間里,那套服裝就成了莫扎特的演出服。當時的教皇對他也很器重,常召他去寫作品或演奏,但莫扎特不愿為權貴效勞。教皇要他寫宗教方面的曲目,他偏偏作些諸如山水愛情之類的,以致多次觸怒教皇。宮廷要他服務他更是不情愿。每次出席上層社會的活動他都能獲得一些饋贈甚至得到一些勛章,可他常常不屑一顧,直言那些東西對他都無用,他最需要的是錢。成年后的莫扎特生活相當拮據,常常舉債度日,辛勤創作的作品只能用來賣成錢還債,他和太太及兩個兒子的生活經常處于危機之中。就是這樣,他還是不愿意向權貴低頭。正因為有著一顆純潔而正直的心,他才創作出了諸如《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小夜曲》等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和情感的傳世佳作,而且他的作品沒有消沉沒有頹廢,總是那么執著地謳歌生活,追求光明,教人振作,催人奮進。
貧困潦倒使得他英年早逝。最為可悲的是,他究竟得的是什么病已成千古之謎。19世紀初的歐洲,醫學還相當落后,普遍流行著一種“放血療法”。當時人們都相信他的血中有毒,于是給他放血。這對一個貧病交加、骨瘦如柴的人來說無異是雪上加霜,結果才放了50毫升時,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就與世長辭了,年僅35歲。
我徜徉在小樓上,默默地注視著莫扎特的第一部音樂劇手稿、第一把小提琴、第一架鋼琴……它們似乎在告訴人們,藝術家的輝煌其實飽含著許多的辛酸,而辛酸里面又浸透了尊嚴。一個人格缺失的人是斷難成大器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要么屈服于權貴不拿自己的靈魂當回事,貪圖了享受但扼殺了智慧;要么敢于同權貴抗爭寧愿用自己的靈魂創造輝煌,失去了物質利益卻得到了萬古芳名。我不禁從莫扎特聯想到了貝多芬、聶耳、施光南……當我們暢游在藝術家們的音樂海洋中盡情陶醉于那些不朽的旋律時,可否想到他們那歷經磨難的靈魂正在向我們微笑呢?
莫扎特窮得讓人心酸,他死的時候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只能與幾個貧民一起草草合葬。可莫扎特又是十分幸運的,他死后50年,妻子和好友們一起為他選擇了墓地,演奏著他臨死時為自己創作的《安魂曲》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還為他鑄造了一尊銅像,至今仍在薩爾茨堡的廣場上深情地注視著世人。他的不朽作品不僅成了他身后的巨大財富,更成了他奉獻給全人類的寶貴遺產。縱貫幾百年,橫跨五大洲,哪里有音樂哪里就有莫扎特。記得在柏林歌劇院看《費加羅的婚禮》時,觀眾們如醉如癡,呼聲如潮。鄰座一位老婦人說她記不清自己看過多少次了,都能背得出來了,但還是百看不厭,這作品的魅力太大了。莫扎特說過:“我把歡樂鑄入音樂,是為了使全世界都感受到歡樂。”他的這個心愿早已實現,全世界都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帶來的歡樂。
走出糧食胡同時,霏霏細雨還在下個不停。此時我的心境也像被雨水刷洗過一樣,愈覺清新。放眼望去,但見雨中的街道上到處都是關于莫扎特的廣告。薩爾茨堡是一座旅游城市,光靠莫扎特就不知要賺到多少外匯。莫扎特若九泉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我想,這姑且是他對故鄉的一份附加貢獻吧,他應該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