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幾千年來為炎黃子孫的繁衍,為祖國醫療事業的形成、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其自身發展是緩慢的,其原因之一是中醫和其他行業間的交融機會少,而學科間的相互促進是發展的重要途徑。中醫因其自身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治療模式,難以被行業外人士理解,因此推廣中醫科普知識是發展中醫藥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的治療有經典的“五駕馬車”,醫患的配合更是糖尿病治療中重要的方面。推廣科普知識,將中醫治療理念普及化,有利于提高國民衛生保健意識,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一、消渴與糖尿病不對等
古人是在臨床有明顯的“三多一少”癥狀時,對消渴進行認識和診斷的;而糖尿病是以血糖值為依據診斷的,消渴與糖尿病概念并不對等。糖尿病早期不加藥物干預或藥物干預失效后,會逐漸出現“三多一少”癥狀,此時可按消渴辨證治療;而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無明顯癥狀,中醫對其認識就存在巨大的盲區。基于三消論基礎上提出的陰虛燥熱病機理論,尚未囊括糖尿病前期、早期無典型“三多一少”癥狀時的病機。“三消”最初是對消渴臨床癥狀的概括,后世醫家以“三消”分證,是對消渴發展到一定時期,具有明顯臨床癥狀的消渴患者的分型辨證。
而流行病學資料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于前期、早期發病時僅存在肥胖,無其他明顯癥狀,中醫辨證似是“無癥”可辨。筆者認為,中醫辨證應抓其主癥——肥胖,辨其病機為“六郁”和“絡滯”。
“六郁”是指以食郁為先導而形成的氣郁、血郁、熱郁、痰郁、濕郁的病理狀態;“絡滯”是由“六郁”交互作用而形成絡脈郁滯的病理狀態。肥胖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飲食不節或過食肥甘,而致食郁,食郁中焦,有礙脾胃升降,中焦郁閉進而發展為“六郁”和“絡滯”。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脾胃氣滯,肝疏泄不及形成肝脾氣郁,郁久化熱,此肝脾氣郁,中焦氣滯,氣機升降受阻,水液代謝失常,運化不健,則水濕不化,津液不布,為濕為痰。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血行艱澀受阻,也可為痰為濕,上述病理變化最終導致了食、氣、血、熱、痰、濕“六郁”。而“六郁”交互作用形成絡脈郁滯。
我們課題組十余年臨床和動物實驗驗證:肥胖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的核心病機是“六郁”和“絡滯”并存。治療上,開暢氣機是其重要治則,氣機通暢則郁開絡通,臟腑氣化功能正常,清升濁降,皮肉脂膏各布其常,體重漸至正常。具體治法可為辛開苦降、苦酸制甜、活血通絡。圍繞“六郁”,應用辛開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以苦為主基調,辛開郁,酸斂陰;抓住“絡滯”,早期、適量應用活血通絡以治絡,積極有效預防并推遲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
二、防治并重,著眼肥胖
2006年5月,衛生部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布了全球報告《預防慢性病——一項重要的投資》與《中國慢性病報告》,其中認為:未來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數將增長17%;而在中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干預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數將增長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數甚至可能增長50%。近十余年來,我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迅速,1980年至1994年,這14年期間增長了3倍多。目前,我國患糖尿病人數約為4000萬,其中95%以上為2型糖尿病,肥胖型患者占80%以上。從某種意義上說,2型糖尿病可以看作是肥胖的一種并發癥。這種認識的價值在于:要把醫生和病人的眼球從僅僅盯住血糖,拉回到關注肥胖上來。
糖尿病發病率持續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尋找一種強有力的干預措施?世界防治研究熱點一般聚焦IGT,如著名的STOP-NIDDM(多中心臨床研究)、中國大慶研究等。但從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程分析,其先后經歷了肥胖-IGT-糖尿病的過程,可見防治的根本應在于肥胖。“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理論包含了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未病先防就要著眼肥胖以防治IGT的發生;已病防變應著眼糖尿病病機——“六郁”與“絡滯”,防止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
三、糖尿病中醫辨識的標準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在2006年7月頒發了中醫藥標準化發展規劃。規劃中指出,“十一五”時期是中醫藥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中醫藥標準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中醫藥標準化,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需要,是規范中醫藥管理的需要,是促進中醫藥在國際上廣泛傳播的需要。尤其重要的是,通過系統總結中醫臨床安全有效的診療經驗和方法,更好地促進中醫臨床療效的提高。
中醫個體化辨證思維的培養、運用存在一定難度,中醫教、學、研的促進融合更是急需有效方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立項資助的《中國中醫中西醫結合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針對糖尿病中醫辨識中的共性部分,組織專家進行了反復論證,形成了以辨證簡、效、驗為特色的中國第一個中醫專病指南。《指南》以服務于基層醫務人員為基本目標,為教學、科研提供參考。同時,《指南》的編制過程也是中醫標準化的探索性研究。
四、“天人合一” 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復雜性疾病,遺傳、環境、心理等多種原因均可導致其發病。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心理應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心理調整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在調整身心方面有著千年的歷史,“天人合一”的理論指導著中醫的養生術,而養生調神之中注重與自然的和諧。五禽戲是記載中最早的模仿動物調養身心的運動。其他如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都有著放松身心的作用。采用上述運動緩解心理壓力、放松身心是中醫綜合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徑。
專家介紹
仝小林,男,1956年1月出生。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1999年被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目前已培養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10名,在讀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6名。發表論文150余篇,主編論著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