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診率真的這么高嗎?
有細心的網友搜索發現:該數據原來是來自武警總醫院腫瘤生物治療科主任紀小龍2007年12月10日發表在遼沈晚報的一篇文章《醫生永遠是無奈的》,紀小龍的搜狐博客上也有轉載。
但紀小龍的文章也沒有明確說明這30%、50%誤診率的來源。記者查閱發現,紀的另一個頭銜是“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臨床誤診誤治研究會”的副主任委員,而該研究會“1990年-1999年中國醫學誤診文獻數據庫”研究報告數據與此數據接近。
而該研究是經人工檢索收集發表在國內200種醫學期刊上的標準誤診文獻,匯集文獻病例總數548400份,其中誤診病例總數152934份,從而統計出文獻報告的誤診率為27.89%,各年度間的誤診率波動在24.5%~32.8%之間,在不同等級醫院間,誤診率有所差異。而檢索國外文獻,有尸檢誤診率報告均在30%左右。
但這一研究結果也遭到質疑。有專家指出,該研究報告是對標準誤診文獻的一個統計,而在誤診的文獻中,多是對疑難、復雜、危重疾病的分析,這類疾病誤診率較常見多發疾病誤診率高得多。而醫生每天接診的病人以常見多發疾病為主,占全部疾病的發病率90%以上,對常見多發疾病的誤診率遠遠低于“三成”,可能一成都不到。
追尋誤診之源
誤診誤治現象不僅醫學界重視,普通百姓更是非常關注。醫學界普遍認為,誤診誤治是由于醫務人員工作不負責或者專業技術水平沒有達到應達到的標準而導致的診斷錯誤或治療錯誤。它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責任性誤診誤治,屬于醫療過失,另一類是技術性誤診誤治,屬于技術過失。
《臨床誤診誤治》雜志主編、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臨床誤診誤治研究會副主任陳曉紅在調查分析了64萬份文獻誤診病歷報道后,將誤診誤治的原因歸納為16種,主要是:醫生經驗不足,缺乏對疾病的認識;問診與檢查沒有取得共識;醫生沒有選擇最有力的檢查項目;過分依賴或重視檢查結果;疾病本身缺乏特異性癥狀;醫生的診斷思維方法有問題;疾病屬國內罕見病、新病;并發癥掩蓋原發病;以罕見的癥狀反映疾病;病人主訴不確切,代訴病史不確切;病理診斷錯誤;病理切片不到位;多種疾病并存,漏掉主病;缺乏特異性診斷設備;對專家、權威盲從;病人故意隱瞞病情。根據以上列舉的誤診原因,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對誤診誤治的發生醫生負有很大的責任,因此,增強責任心和專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診斷的正確性和治療的合理性,是廣大患者對醫生的合理要求。
客觀理性看誤診
應當指出,誤診誤治的發生并不單純是醫生一方的責任,與醫院的管理體制、醫學的實踐教育、疾病和患者自身都密切相關。現代醫學科學對人體的認識和對疾病的認識能力有限,對于一些復雜的病情,當今的科學水平還無法作出正確診斷;有的病情不表現典型的癥狀和體征,即使再高明的醫生、再先進的檢查儀器也難以作出正確判斷,只有當疾病充分發展了,各種癥狀體征表現明顯了,才能進行正確的診斷。衛生部北京醫院內科教授曾昭耆曾引用醫學前輩張孝騫教授的話說:“病情就像人的面孔一樣,沒有兩個是相同的。”曾教授強調:醫生在謀求一個病人的治療方案時,好像雕刻家面對一塊璞玉,必先反復思量,因勢利導,謹慎從事,不泥陳規,才能期望得到最好的成品。對于每一個新病人,醫生只能從零做起。在治療沒有完成之前,醫生不能斷言對這個病人的治療一定會成功。病人可能在疾病發生、發展的任何時期前來就診。一般地說,就診越晚,病征表現越完整和明顯,診斷相對容易,但治療效果卻可能很差;就診越早,可能是治療的較好時機,但對早期病例,醫生在診斷上卻會碰到更大的困難。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最初1~2小時,病人雖有明顯癥狀,但心電圖表現可能不典型,血清酶也無異常表現;過1~2天,一切診斷依據都已展現,但卻已喪失了溶栓治療的時機。
所以,并不是診斷錯誤或治療錯誤都可稱為誤診誤治,應糾正誤診必然誤治的一些不確切看法,客觀地評價誤診誤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