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一屆的現代奧運會,是當今世界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也是全世界體育愛好者和運動員最盛大的節日。每逢進入“奧運會年”,世界各個國家、各種膚色的體育迷們,不分宗教信仰和政治信念,身穿各式各樣帶有奧林匹克五環標志的運動服,爭相購買、交換帶有五環的各種奧運會紀念品,以慶祝奧運盛會的到來。
五環,象一條條彩色的紐帶,將五大洲人民的心緊緊相連。五環,也成為國際奧委會的代名詞,號召奧運會,這個全世界人民都參與的運動盛事。有關五環的來歷,原先的說法是由顧拜旦1913年精心構思,并親自設計的。但后來發現古希臘時代的塊大理石,它的表面鐫刻著清晰可見的五只環相套接的圖案,與現代奧運五環相同。據史料記載,它是古代祭祀的產物。看來,五環標記可能早在古希臘時就有了。不過,是顧拜旦賦予它全新的涵義,并使之走向五大洲的每一個國家。
國際奧委會還接受了根據顧拜旦的構思設計的奧運會會旗——白色無邊的大旗中央,鮮艷的奧林匹克五環分外奪目。自1920年的第7屆奧運會起,每屆奧運會都增加了升,降旗和交接會旗儀式。
國際奧委會又被稱為“五環總部”,而洛桑便是這五環總部的“心臟”。洛桑位于瑞士的西南部,在洛桑的西南部有個萊芒湖,湖面煙波浩渺,湖水碧波粼粼,旖旎的白睡蓮點綴著淡青的湖面。
萊芒糊畔有座深褐色的玻璃建筑,正面白色大理石拱門的門楣上鑲嵌著五環標志。拱門內四座玻璃門印著“國際奧林匹克委會員”的燙金字樣。周圍翠松環繞,綠蔭掩映,地面青草如茵,顯得格外恬靜。右側一條玻璃體通道連接著座白墻紅瓦的三層小樓“維迪堡”,它以前曾是國際奧委會總部,現在其中一部分是國際奧委會主席的官邸。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飄揚著五環旗的國際奧委會總部先后四次易地。其中特別值得~提的為第三次的維迪堡和現在的新總部。
最初,國際奧委會秘書處都是在奧運會舉辦國辦公。也就是說,每4年就得搬次家。這樣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而且不利于國際奧委會和世界體育運動資料的保存和整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英、法,俄為核心的方和以德、奧為核心的另方在歐,亞、非三洲展開了鏖戰。開始顧拜旦完全置身于戰爭之外,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幾乎無處安身。年過五旬的顧拜旦決定為法國的榮譽參加戰斗。于是他授權好友、瑞士人戈德弗魯瓦·德布盧納暫時代理他的職務,并考慮把國際奧委會轉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去。經過認真考察,顧拜旦發現了美麗,寧靜的中立國瑞士。經過協商,1915年洛桑市政府決定將洛桑蒙幼波堡的一部分提供給國際奧委會臨時使用,其中一套房子作為顧拜旦的住宅,此后他一直居住在此。
“洛桑傍依湖畔,茂密的樹林將之裝扮得更加美麗。它具有發展各項體育運動的自然條件,擁有奧運會辦公總部所需要的一切。”當年,顧拜旦談到選擇瑞士洛桑作為國際奧委會總部所在地時,曾給予高度評價。
隨著世界體育運動的不斷發展和會員國的增加,原有設施已經變得擁擠不堪。1968年3月1日,洛桑市政府同意將國際奧委會總部遷到維迪堡。維迪堡是座莊重典雅,白磚紅瓦的古典式三層樓房。位于洛桑維迪區的日內瓦湖畔。國際奧委會1968年3月起在此辦公,直至1986年10月新總部落成使用。但是未過兩年,國際奧委會再度遇到了辦公室嚴重缺乏的問題,只好在維迪堡旁邊修建了幾處輔助建筑,以解燃眉之急。
薩馬蘭奇上任伊始,面臨的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國際奧委會總部本身的辦公條件問題。國際奧委會需要有一個集中、舒適的辦公地點。薩馬蘭奇認為到了徹底解決問題的時候了,必須擴大國際奧委會的占地面積。
在維迪堡有個體育場區和一個很大的布爾歇公園。然而,布爾歇公園是洛桑人活動的公共場所。如果要在這里擴大占地面積,必然會遇到些問題和阻力。
洛桑市民對這個問題也形成了兩派意見。一派堅決反對國際奧委會的任何擴建企圖,另一派則擔心如果這樣,國際奧委會只得將總部遷到其它地方去了。當時巴黎,蘇黎世,巴塞羅那,馬德里都愿意為國際奧委會遷到自己的城市而提供便利條件。如果國際奧委會遷址,同洛桑60多年的友好關系也就結束了。洛桑人希望國際奧委會能夠留在他們的城市里,這也是每個洛桑人的驕傲。
薩馬蘭奇也愿意留在洛桑。瑞士地處歐洲中心,具有永久中立國的地位。洛桑幽靜的環境,現代化的交通通訊條件,特別是洛桑人支持國際奧委會的光榮傳統,使得他不愿離開。他已經把洛桑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把自己看成是洛桑人。
薩馬蘭奇認為,要解決擴建問題,首先應解決國際奧委會的法律地位問題。國際奧委會應當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地在地理上占有世界一席之地。還在基拉寧擔任主席的時候,薩馬蘭奇就建議為國際奧委會取得法人地位,這樣國際奧委會就會像個國家一樣能夠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也可以同世界各國自由交往。
本來薩馬蘭奇想向聯合國提出這個請求,希望得到聯合國的承認。但這樣一來,國際奧委會就得在聯合國派駐代表,無形中又成了聯合國的一員。國際奧委會本身有160多個會員國,比聯合國的會員國還多,怎能屈就于聯合國呢?于是,他計劃將所有已經建立了奧委會的國家組織起來,組建一個奧林匹克大家庭,成立個體育聯合國。這個聯合國不同于紐約那個政治聯合國,是民間組織,但又同紐約的聯合國有共通之處,即同各會員國彼此相互承認,但并無隸屬關系,大家地位平等,共商大事。
看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爭取得到國際奧委會總部所在國瑞士的承認。1981年,擔任主席的第2年,薩馬蘭奇充分施展了他的外交才能,通過談判磋商,使瑞士政府宣布正式承認國際奧委會為非贏利性質的非政府國際組織,具有法人地位,不受瑞士法律制約。瑞士政府對國際奧委會免征各種稅收,國際奧委會有權使用自己的會徽,可以自由雇用外國雇員。這等于承認,國際奧委會就是瑞士領土上的國中國,維迪堡成了國際奧委會在洛桑的領地。
取得法人地位后,薩馬蘭奇在洛桑大張旗鼓地展開了宣傳攻勢。從1982年起,國際奧委會每年都要在洛桑舉行奧林匹克周活動。在此期間要舉辦與奧林匹克運動有關的報告會,展覽會,電影放映;此外還要舉行各種體育比賽,如洛桑20公里自行車賽,田徑比賽和橫渡萊芒湖的游泳比賽。國際奧委會還在這周向洛桑市的學校捐贈體育器材及設施。
1982年2月25日,國際奧委會向洛桑市政府贈送奧林匹克會旗,同時成立了洛桑與國際奧委會協調委員會。雙方簽署了一項聲明,表示要為實現奧林匹克理想而奮斗。同時命名洛桑市為“奧林匹克城”,并且規定每年的6月23日為奧林匹克日。
1982年6月23目,薩馬蘭奇為臨時奧林匹克博物館剪彩。博物館建立在國際奧委會向洛桑市政府購置的毗鄰維迪堡的烏希街區,展品有實物,照片;文件,宣傳畫和歷史紀錄片,并收藏有各國家,組織和個人贈送的紀念品。由于展地面積小,展品無數,只能定期將展品輪流展出。
薩馬蘭奇的宣傳攻勢取得了很大成效,洛桑市民對奧林匹克運動和國際奧委會表現出了極大熱情。但擴建問題還是沒有進展。薩馬蘭奇只好利用國際奧委會在1983年洛桑博覽會的展臺直接向洛桑市民表述國際奧委會的要求。
這一天,奧委會總部通知各地記者到博覽會現場采訪“重要新聞”。薩馬蘭奇在記者面前,面向參觀的洛桑市民發表了一個簡短的即席講話:
“如果國際奧委會主席不利用這個可以直接同洛桑市民對話的機會討論擴建國際奧委會現有會址的問題,那就顯得荒唐了。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洛桑輿論界的注意。我不想回避這個問題。我要利用這個場合說三點,第一,國際奧委會絕不會離開洛桑,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第二,我們絕不會做任何違背洛桑市民意志的事情:第三,我們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薩馬蘭奇簡短明了的講話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熱烈鼓掌。他的這次講話經過記者廣泛宣傳,在洛桑引起了很大反響。洛桑市政府意識到應該仔細研究國際奧委會的要求,幾經討論,最后洛桑市政府同國際奧委會商定國際奧委會將其原先在烏希購置的地皮退還給洛桑市政府,然后再用洛桑市政府返還的地皮費在烏希街區購置另一塊11000平方米的地皮,用以建立奧林匹克博物館圖書館和研究中心。洛桑市政府準許國際奧委會在維迪堡旁新建個總部。維迪堡產權歸洛桑市政府所有,國際奧委會新址總部產權歸國際奧委會所有,這兩處地產的使用期限均為99年。
國際奧委會新總部于1986年10月建成剪彩。而奧林匹克博物館也于1993年6月23日正式開放。新建成的總部由墨西哥建筑設計家佩德羅·拉米雷斯·巴斯克斯和瑞士建筑設計家皮埃爾卡昂共同設計完成。總部內設有電話傳真以及個計算機工作站。工作站在各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其他國際組織設有終端。新大樓共有三層,地下一層按照瑞士聯邦法律規定建有超級防原子彈掩體。此外還有一個健身房,各種現代體育健身器械使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領略室外運動的情趣。
走近新總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白色大理石拱形門。新總部與維迪堡比鄰,以走廊相連。在新總部隨處可見各國奧委會贈送的以體育為題材的藝術品。中國奧委會贈送的射箭題材的雕塑“千鈞一發”,陳列在二樓。在總部后院的草坪上,還有中國奧委會送去的以女子競走為題材的另一件雕塑“走向世界”。
在總部院內,人物塑像僅有四尊:“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曾獲9枚奧運會金牌的芬蘭田徑選手努米,克羅地亞籃球明星佩特羅維奇和前捷克田徑明星扎托佩克。他們是體育愛好者心中的偶像,也是奧林匹克運動一步步走向興旺的見證。
責任編輯 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