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運比賽項目中有一項關于走的項目,那就是“競走”。 競走起源于英國。1908年首次進入奧運會,當時的距離是3500米和10英里。后來的距離有過3000米、10公里等,從1956年奧運會起定為20公里、50公里(1932年列入)。女子競走于1992年才被列入奧運會,距離為10公里,2000年奧運會改為20公里。
競走比賽有兩個核心規則。首先,競走運動員必須始終保持至少有一只腳與地面接觸。其次,前腿從著地的一瞬間起直到垂直位置必須始終伸直,膝關節不能彎曲。比賽中有6~9名專職競走裁判員監督運動員。按規則規定,他們不能借助任何設備幫助判斷,只能依靠自己的眼睛判斷運動員是否犯規。當裁判員看到競走運動員的動作有違反競走技術跡象時,應予以黃牌警告,并在賽后報告給主裁判。當運動員的行進方式違反競走技術的規定,表現出肉眼可見的騰空或膝關節彎曲時,競走裁判員須將一張紅卡送交競走主裁判。當競走主裁判收到針對同一名運動員的三張來自不同競走裁判員的紅卡時,該運動員即被取消比賽資格。
如果從日常鍛煉的角度看,競走也許不太適合大眾借鑒和推廣。但是,來自北歐的一種時尚有效,與走路和滑雪有關系的運動,比較適合提倡和普及,那就是“北歐越野走”。這種運動就是在平地使用滑雪杖輔助行走,走路時滑雪杖向后撐地,對身體產生向前的推力。一方面,使用滑雪杖時部分體重分擔在滑雪杖上,減少了對腰部和下肢關節的負荷;另一方面,是用手杖撐地時需要上肢和肩背用力,又有效地鍛煉了上肢,從而調動全身參與運動,并進一步鍛煉了心肺功能。很多骨性關節炎的患者都超重,由于疼痛不能多走路,反過來加重了肥胖,從而導致關節的壓力更大,疼痛加劇。北歐越野走在有效減輕下肢負荷的同時,調動全身參與運動,更有利于減肥,因此是一項非常好的鍛煉身體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