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yī)純補的推理出發(fā),認為鴨依水而生,故其肉有滋陰補腎作用,鴨肉還可補虛生津、利尿消腫,適合因陰虛內熱引起的低燒、便秘、食欲不振、干咳痰稠、水腫積液等癥,也適合肺結核患者食用。《本草綱目》稱鴨肉可“填骨髓、長肌肉、生津血、補五臟”。《日用本草》稱鴨肉可“補血行水、養(yǎng)胃生津”。《滇南本草》稱:“老鴨同豬蹄煮食,補氣而肥體;同雞煮食,治血暈頭痛”。中醫(yī)學認為鴨肉性寒,除可大補虛勞外,還可消毒熱、利小便、退瘡癤,這是多數溫熱性肉禽類所少見的。
以鴨肉入食療和藥膳,民間認為肉老而白、骨烏黑者為上品,過于肥膩的老鴨應去掉油。鴨肉性寒,故脾胃虛寒、腹部冷痛、大便溏瀉、因寒痛經者不宜多用。
以鴨肉為主的食療方介紹如下:
涼血止血方 用于因血熱妄行引起的咯血、便血或痔瘡出血。老鴨一只,去內臟及頭足,砂鍋清水燉至八分熟,加入鮮藕、鮮竹筍各半斤,燉熟,酌加鹽、味精等調料,吃肉喝湯。注意不可加辣椒、八角等溫熱調料。
清熱養(yǎng)陰方 用于陽熱亢盛、陰液虧虛引起的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硬化等證。瘦鴨一只,去頭及內臟,切塊、砂鍋燉至半熟,加水發(fā)海帶和去皮切塊的荸薺各半斤,文火燉熟,撈去浮油,分次吃肉喝湯。
滋陰養(yǎng)胃方 適合因脾胃有熱、胃陰不足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干口燥、食欲不振、大便燥結等癥。老鴨一只,洗凈切塊,保留鴨內金,燉半熟時加入百合100克、黑木耳50克(水發(fā)),文火燉熟,吃肉喝湯。調料中少用花椒、大料、桂皮,以免有傷胃陰。
利尿消腫方 用于因脾腎不足引起的小便不利、尿少、水腫。老鴨一只去內臟,赤小豆半斤,先泡半日后用紗布包妥,與鴨共燉,快熟時加入冬瓜約500克,酌加調料,文火燉熟,以喝湯為主,鹽不可多加,以保持清淡。
讓男人更持久的10道菜
1.豬腎1對剖開,將核桃仁10克,山萸肉9克,補骨脂8克納入腎中,縫好切口,煮熟食用。
2.羊肉150克,淮山藥120克,肉蓯蓉100克,菟絲子150克,核桃仁150克,蔥白10根,粳米適量做湯食。
3.羊腎1對,肉蓯蓉12克,枸杞10克,巴戟8克,熟地10克,同燉熟,棄藥渣,食肉飲湯,每日1次。
4.鹿肉50克,加枸杞子,何首烏適量共燉,棄藥渣,食肉飲湯。
5.狗鞭10克,煎服,每晚1次。
6.狗肉250克,黑豆50克,調以鹽姜,五香粉及少量糖,共煮熟食用。
7.公雞1只,去腸雜,切碎,加油,鹽炒熟,盛碗內加糯米酒500克,隔水蒸熟食用。
8.麻雀2只,去毛及骨臟,加菟絲子,枸杞子各25克,共煮熟,棄藥渣,食肉飲湯。
9.韭菜子,菟絲子,五味子,女貞子,覆盆子,枸杞子各等份,共研細末,每次10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10.豬腎1個,淮山藥,枸杞子各15克,山萸肉12克,放沙鍋內,加水適量煲湯,吃肉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