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濟生會醫院經過10年研究發現:每天步行2次,每次30分鐘,有利于糖尿病康復。患2型糖尿病的劉老先生堅持步行,血糖控制理想,他說:“盡管我堅持低熱量的飲食和服用二甲雙胍,但是,我認為可取的治療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步行得功勞,我步行的非常認真。”
為何步行利于糖尿病康復?
1.步行可以降血脂 步行能增強肌肉脂蛋白酶活性,促使肌肉細胞利用脂肪酸,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2.步行可以減肥 步行能增加能量消耗,促使脂肪組織分解,增加血液中游離脂肪酸的利用,促使大量脂肪消耗,并可使多余的葡萄糖消耗,使其不轉化為脂肪,從而減少異生脂肪聚集,減輕體重。因此,對超重和肥胖者,有減肥功效。
3.步行可以降血壓 步行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助于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步行能增強血管彈性,有益于降低高血壓。
4.步行可以降低血黏度 步行可以促使紅細胞和血小板解聚,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有益于防止腦梗死和心肌梗死等并發癥。
5.步行可以增強抗病能力 步行可以改善機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6.步行可使身心愉快 步行可以改善機體平衡功能,改善思維,使人精神煥發,心情愉快,減輕精神壓力,保持身心健康。
如何保證有效步行?
為保證步行在防治糖尿病中的功效,步行時應注意:
1.步行前的準備 ①鞋襪:選擇舒適合腳的鞋。鞋,宜寬松,不擠腳,不磨腳,透氣性好,密閉性好,不能進砂子、小石礪等異物;鞋底,宜平,防滑,以防步行中滑到摔跤。襪:選用厚薄適中,吸水性好的棉織品襪子。穿前檢查鞋內有無異物,以防步行中腳被擠壓磨損,招致足部皮膚破損繼發感染。②備點點心:出門步行之前,備點糖果、餅干、水。一旦在步行中出現頭暈、饑餓感、虛汗、手抖、心慌等低血糖反應,應馬上停止步行,進食點心、水。
2.步行時間選擇 宜在餐后半小時至1小時步行。一般每次步行30分鐘,每天1~3小時,每周3~5次。不宜空腹或餐前步行,以免發生低血糖。步行時間,不要太早。太早,空氣中污染物籠罩地面,不利健康,待到太陽冉冉升起,云開霧散時步行。
3.步行場地選擇 選擇公園、體育場、江河湖海之濱、樓群綠地等視野開闊、平坦、空氣清新場所步行,忌在車流、人流擁擠的馬路人行道步行,更忌在工廠生產區有害氣體、粉塵較多的場所步行。
4.步行運動量的選擇 步行運動量,因人而異,量力而行。應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狀況、血糖水平等,選擇適合自己的步行方式。步行方式有:①緩步:每分鐘約走60~70步,適合60歲以上血糖不穩定者;②快步:每分鐘約走120步,適合小于60歲者;③疾走:每分鐘約走150步,適合超重、肥胖者;④自由步:完全隨意,且走且停,時快時慢。
5.步行運動量的判斷 步行運動量太小,達不到降血糖功效,步行運動量過大,反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病情。如何判斷步行運動量適量呢?①自我感覺法:步行中,微微出汗,說話自如,輕松愉快,表示運動量適中。步行中,大汗,說話急促,氣喘吁吁,表示運動量過大。②測脈搏法:170-年齡=脈搏(次/分)。比如,一位60歲糖尿病病友步行,運動至脈搏170-60=110次/分時,就不再繼續增加運動強度,持續30分鐘即可。
6.步行姿勢 走路有益,想要走出健康,還應注意步行姿勢:①抬頭挺胸,雙眼注視前方;②手握空拳,肘關節自然彎曲,肩膀向下,向后放松,雙臂靠近身體自然擺動;③腰背挺直,輕收腹肌;④足跟先著地,腳掌向前滾動,爾后足尖觸地;⑤步伐自然有力,步幅適中舒適,步履輕盈敏捷;⑥呼吸均勻自如。
7.結伴步行 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結伴步行,有益于:①相互勉勵,共同交流戰勝疾病的經驗;②相互照應,謹防發生意外;③尋找樂趣,分享快樂,一份快樂,大家分享,快樂會成倍增長;④心理疏導,排憂解難,一份憂愁,大家分擔,憂愁會減少一半。
步行,能降血糖,降血壓,調節血脂,減輕體重,增強體質,改善心肺功能,保護肝腎功能,防止并發癥。
步行,安全、簡便、易行,無需設備,容易堅持。因此,早在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讓我們邁開雙腿,走向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