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不應該把得獎作為目標,而應該把精力放在深入研究重大問題上。事實上,如果把得獎作為目標,往往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埃爾溫·內爾教授日前在上海表示。
“月球是美麗而荒涼的,凝視著它,我擔心我那美麗的家園——地球,會不會有一天也變成這樣。愛護我們的地球家園吧,她是養育我們的母親……”
”嫦娥一號“傳回語音,倡導熱愛地球。
“想想這樣一個世界,當你生病時,嵌入你體內的無線設備可以測量身體的種種特性,并直接傳輸給醫生或計算機……你可以直接得到診斷、治療,直接而且無線。”
手機發明人——美國人馬丁·庫珀認為,再過15~20年,無線設備將會被嵌入到人的體內,幫助人進行醫療診斷和治療。
“我這才明白,對人來說,吃喝拉撒是最重要的事情。雖然在地球上接受過大量訓練,但在太空上方便還是有些困難。”
韓國首位宇航員李素妍感慨太空”居不易“。
“這項克隆技術的實際應用尚未成形。但有了它,我們實際上有了可以批量生產兒童的技術。如果把這套技術用到人類身上,那將是一件大事,而且可能會令人很頭痛。”
克隆嬰兒技術的開發,引發道德爭議。
“科普應該是在‘科學’的基礎上普及知識,如果沒有足夠的循證醫學依據,那么,所謂的‘健康教育’就是偽科學,必須堅決予以反對。”
面對日益高漲的“健康教育熱”,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強調。
“科技下鄉活動能否真正受到農民歡迎,關鍵在于送下鄉的科技是否具備針對性和實用性。”
針對科技下鄉熱潮,有業內人士指出,科技下鄉要有針對性。
“現在的情況有點像1492年之前的歐洲,人們也許會認為讓哥倫布去航海純粹是浪費錢。但新大陸的發現卻讓世界得到了根本改變。”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華盛頓表示,應加大太空投入,以迎來一個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的“宇宙大發現”時代。
“月球的誕生不僅決定了地球一天的長度以及地球的旋轉方向,而且由于月球的出現改變了地球的自轉時間,月球挽救了地球的生命,使得生命能夠得以產生和延續。”
美國科學家近日通過模擬撞擊實驗,得出上述理論。
“我們的探索是敲開了一扇門,發展了給細胞‘穿衣服’的方法。目前這件衣服相當于一層‘麻布’,很粗糙。接下來,更多的科學家來當‘服裝設計師’,研究給細胞穿什么樣的衣服,賦予細胞更強的生命力和特定的功能。”
浙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唐睿康發明了一種給細胞“穿衣服”的方法,該項發明有望發展成為新的癌癥治療技術。
我刊現已加入“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本刊刊用的文章將統一納入“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進入因特網提供信息服務。凡對此持異議的作者,請向我刊聲明。本刊所付稿酬包含刊物內容上網服務報酬,不再另付。
我刊已被“中國基礎教育知識倉庫(CFED)”收錄,作者著作權使用費由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交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轉付作者。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錄,請在來稿時向本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