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同志有一段名言:“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鄧小平同志的話十分經典,經常被大家廣泛引用。由此,很多人以為小平同志提到“原子彈、氫彈、衛星”就是通常所說的“兩彈一星”。其實,“兩彈”指的是原子彈和導彈,而不是原子彈和氫彈。
“兩彈一星”的由來
“我們要永遠記住那火熱的戰斗歲月,永遠記住那光榮的歷史足印: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創造的非凡的人間奇跡。” 1999年9月18日,在舉國上下喜迎新中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大會,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并授予23位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在大會上發表了上述激動人心的講話。從此,塵封了幾十年的國家級機密向世人掀開了它神秘的蓋頭。
1.什么是“兩彈一星”
所謂“兩彈一星”,指的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黨的英明領導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完成了原子彈爆炸、導彈飛行和人造衛星發射這三項令全世界贊嘆的偉大成就。鑒于原子彈的原理是核裂變,氫彈的原理是核聚變,因此它們同屬核武器。
在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中,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抵御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新中國,保衛和平,黨中央和毛澤東審時度勢,高瞻遠矚,集思廣益,運籌帷幄,果斷決定研制“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技術,做出了對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英明決策。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使我國成為了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并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不僅使我國的國防實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在許多領域帶動了我國科技事業和基礎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關、能創新、能協作的科技隊伍,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開拓前進、奮發圖強的信心和力量。“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為什么國家要把研制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來對待?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的基本知識和發展的歷史。
原子彈,是人類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它的原理是利用鈾、钚等原子核分裂所產生的裂變反應進行殺傷和破壞。原子彈爆炸時釋放出巨大能量,通過沖擊波、光輻射、貫穿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沖起到殺傷和破壞作用。氫彈,又稱熱核聚變武器,它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產生強烈爆炸的核武器。其殺傷機理與原子彈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十甚至上千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到美國的科學家西拉德等人為防止納粹德國搶先造出原子彈,動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信中闡述了研制原子彈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但是起初羅斯福總統對此并不重視,直到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才批準了美國科學研究發展局全力推進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步伐。1942年8月美國制訂了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1945年7月16日凌晨,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實驗。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彈重4.1噸,彈長3.05米,彈徑0.71米,裝料為60千克鈾235,爆炸威力梯恩梯當量1.4萬噸,因為該彈細長,被稱為“小男孩”。原子彈造成死亡7.1萬人,傷6.8萬人,遭到破壞的總面積達12平方千米,破壞建筑物5萬余所。緊接著,8月9日,美國又在長崎扔下名為“胖子”的第二顆原子彈。這顆原子彈是用6.2千克钚239制作的,彈重4.5噸,彈長3.25米、彈徑1.52米,梯恩梯當量2.2萬噸。該原子彈造成的死亡人數約3.5萬,傷約6萬,毀壞房屋19587所,破壞面積4.7平方千米。雖然日本于同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但是核武器從此開始威脅全人類。
蘇聯于1949年研制成功了原子彈,英國、法國分別于1952年和1960年爆炸了自己研制的原子彈,1964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導彈,是裝有彈頭和動力裝置并能制導的高速飛行武器。依靠控制系統制導,能使彈頭擊中預定目標。導彈的彈頭(戰斗部)可裝常規炸藥,也可裝核彈、生物化學劑等。由于它飛行速度快、能夠精確制導、可以遠距離發射,因此是核武器最佳的運載工具。
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指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至少一圈)的無人航天器。發射衛星需要成熟可靠的運載火箭技術。掌握了人造衛星發射技術,便預示著在繼地面、海洋、大氣層之后的第四個人類活動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有了空間發言權。
人造衛星的研制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初,在蘇聯、美國的激烈競爭中,蘇聯力拔頭籌,于1957年10月率先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隨后,美國于1958年2月、法國于1965年11月、日本于1970年2月先后發射了衛星,中國于1970年4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了衛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2. 我國為什么要搞“兩彈一星”
如果我們把眼光回溯到20世紀前半葉導彈技術和核技術的發展足跡,就會對中國之所以產生“兩彈一星”的創舉和“兩彈一星”的精神毫不懷疑。
現代火箭以及星際航行的理論創建于1903年,是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率先提出的。1926年3月16日,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博士在大雪覆蓋的沃德農場,實施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的發射試驗,把齊式的偉大理論變成了現實。當時,火箭起飛爬高12米,然后水平飛行了56米,最后掉在一片菜地里,雖然整個飛行時間僅2.5秒,但這卻是人類航天史上劃時代的一瞬。戈達德為試驗成功興奮不已,激動地喊道:“這一下我可創造了歷史!”然而,十幾年后,本該使人類提前跨入太空大門的火箭技術,卻被納粹德國用于了戰爭。它把火箭的頭部裝上炸藥冠以“復仇”之名,稱之為V-1、V-2導彈(“V”是德文“復仇”的第一個字母)。這些導彈從1944年6月至1945年3月間,數千次飛過英吉利海峽襲擊英國、法國、比利時和其他國家。希特勒喪心病狂的猛烈空襲,給這些國家造成了巨大災難。這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投入戰爭的第一種導彈。人們發現,導彈作為戰爭工具,顯示了驚人的威力。
原子能技術在此時也有了長足的發展。1942年12月2日,由逃到美國的意大利籍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歷時3年建造起來的原子反應堆,在芝加哥大學的一個網球館中成功啟動。盡管這座反應堆當時輸出的功率,僅能點亮一盞小小的燈泡,但它卻證明,蘊藏在一些原子中的那個比化學能量高出數百萬倍的神秘力量,不僅能夠釋放而且也能被控制。從此,拉開了人類進入原子能時代的序幕。1945年8月,當那個有著可愛代號“小男孩”的核彈投向日本廣島,第二次世界大戰隨即偃旗息鼓、狼煙飄散。此時,全世界都不得不重新審視,那些微小到人眼看不到的粒子迸發出的超級能量,竟然會對整個世界的格局起著意想不到的支配作用。緊接著,四年后的1949年8月29日,蘇聯也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核試驗。
此時此刻的中國人民,正在手持落后的武器同侵入家園的敵人進行著生死搏斗。那時,他們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也需要孕育屬于中國人的“小男孩”,也需要把原本是中國古代發明的火箭技術重新發揚光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