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2月20日22時26分,美國海軍從其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的宙斯盾級巡洋艦上,發射一枚“標準-3”導彈,準確擊中了一顆失控的美國間諜衛星的燃料箱。雖然,美國聲稱擊毀這顆衛星,是為了避免衛星上的肼在墜落地面時會對當地居民造成傷害。但許多專家都認定這次試驗是為了驗證美軍的海基導彈防御系統具有攻擊低軌道衛星的實戰能力。

實際上,早在蘇聯發射第一顆衛星后,美國就已開始發展反衛星技術。上世紀60年代,美國大力發展了用核導彈破壞衛星的技術,并進行過多次試驗。由于核打擊引起的破壞太大和使用受限制,后來美國轉而發展采用常規導彈攻擊衛星和激光破壞衛星的技術。1984年~1985年,美國用F- 15戰斗機攜帶反衛星導彈到高空發射,曾先后進行過5次實彈跟蹤目標與打靶試驗,后來遭到美國國會的強烈反對而被迫停止這類試驗。但美軍卻并未終止發展反衛星技術,而是更加隱蔽,采用將“反衛”技術寓于“反導”技術之中。

其實,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太空跟蹤與監視系統,可以直接用于反衛星系統,而它的大部分反導彈武器,稍加改造就可發展成為有效的反衛星武器。一般來說,由于衛星的運行軌道較易確定,故采用反導彈系統反衛星,在技術上比用它攻擊彈道式導彈更容易。有報道說,“標準-3”導彈用于攻擊導彈時,其命中概率估計為70%~80%,而用于反衛星,其命中精度會更高,故此次美國一發命中。

本世紀初,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多次向聯合國裁軍談判會議提交關于防止外空軍備競賽問題的建議,均遭美方拒絕。2006年10月6日,美國發布解密版《美國航天政策》摘要,新政策要求國防部長制定計劃及方案并形成能力,確保美國太空行動自由,并按指令否定敵方太空行動自由。同時聲明:美國“將反對制定禁止或限制美國進入或使用太空的新法律制度或其他限制措施”。于是,美國再次關上太空軍備控制談判大門。事實上,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早在2001年就警告說,美國要提防發生“太空珍珠港事件”。同年1月,美國還以中國為假想敵,在科羅拉多州的施里弗軍事基地,秘密舉行有史以來首次太空戰演習。2003年1月和2005年2月,美軍又先后舉行兩次同類型演習,進一步檢驗美軍太空作戰能力。2007年1月,我國進行反衛星導彈試驗,美國的“中國太空威脅”論再次升溫,并在2007年3月在其內利斯空軍基地舉行第四次太空戰演習。2008年2月12日,中國和俄羅斯共同向裁軍談判會議全體會議提交《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條約(草案)》。中俄提出通過談判達成一項新的國際法律文書,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維護外空和平與安寧。當天,美國白宮發言人佩里諾立即表示,美國反對旨在禁止或限制進入或利用外空的新法律體系或限制措施。兩天后,五角大樓官員就宣布將用導彈擊毀一顆失控衛星。由此可見,美國要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進行反導彈系統的反衛星演習,證實其反導系統具有反衛星能力,并以此向中國和俄羅斯示威。實際上,也是對中國和俄羅斯提出的防止外空軍備競賽條約作出回應。

戰爭的幽靈正在太空游蕩,太空武器化正在向我們一步一步走來!對此,我們既要積極適當地發展我國的航天力量,做好必要的準備;又要通過艱苦的外交談判,爭取早日達成有關太空軍備控制的協議,為我國的和平發展創造必要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