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武器的威懾作用要大于其他常規武器,以至于同核威懾有幾分相像。完全可以預計到太空武器化對世界安全將產生嚴重的影響,主要包括:引發代價高昂的軍備競賽、影響國際安全環境和惡化太空環境等。
引發軍備競賽
部署太空武器可以帶來絕對的軍事優勢甚至統治太空的優勢,并帶來由這種優勢產生的政治影響力。因此,如果美國決心發展太空武器的話,其他國家為了在戰爭中抵消美國的軍事優勢就必須發展可以有效反制美國太空力量的軍事力量,比如部署反衛星武器、發展自己的導彈防御系統、獲取與加強核力量以及開發新概念武器的技術等。而已誕生了六十年、并且正在走向簡單實用的核武器技術則更容易獲得青睞,其他國家可以寄希望于用很多打到美國本土或美軍關鍵目標的導彈,耗盡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反導導彈庫存,以及指望有一枚核導彈可以突破導彈防御系統的層層攔截。因此,有核國家將明里或暗中大幅增加核武器庫存數量,無核國家尋求變成有核國家,這樣便令現在核軍控和核裁軍的努力付諸東流,破壞國際核不擴散體系進而破壞全球范圍內的和平與穩定。對于有一定經濟和技術實力的國家,比如有過“星球大戰”教訓的俄羅斯,還可以有更多其他的辦法。
美國的一意孤行與日益頻繁的太空軍事化活動引發了連鎖反應。俄羅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太空復興計劃,準備重點發展反衛星武器;日本準備推動通過《太空基本法》和組建太空戰略司令部,以便“通過開發和利用太空來加強國家安全”;印度也準備建立太空司令部,以免遭到來自太空的襲擊。在美國的帶動下,新一輪太空軍備競賽正在興起,和平開發和利用太空的前景令人擔憂。
影響國際安全
太空武器化引起的太空軍備競賽將給軍備競賽國帶來無法承受的、沉重的經濟負擔。這些經濟負擔,可能導致國內經濟的崩潰,從而影響國家的穩定,最終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同時,還將損害國家間的相互信任,進一步加劇國家之間的緊張關系。因為隨著新一輪外空軍備競賽的開始,各地區大國不得不面對現實做出各自的抉擇,這其中免不了要產生一些新的猜疑和不信任,這必定給地區關系、國家關系增添新的不安全、不確定因素。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消極影響將日見凸顯。從而引發地區之間、國家之間關系的緊張,使世界各國又重新回到冷戰時期那種緊張的國家關系。
惡化太空環境
還有另外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即當太空成為戰場,其環境狀況將惡化。許多學者已經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即太空中也有環境污染,現在太空污染物主要是完成任務的火箭箭體和衛星本體、火箭的噴射物、在執行航天任務過程中的拋棄物、空間物體之間的碰撞產生的碎塊等等。現有的太空垃圾已經為航天活動造成一些麻煩,比如有些衛星遭到撞擊而影響功能甚至報廢,有些載人航天器遭到撞擊留下一些裂痕等。倘若太空變為戰場,人類五十年航天活動制造的太空垃圾恐怕還不如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制造的多。又因為在外層空間對各種尺寸的太空垃圾清理難度極大。因此“太空環境保護”成為政治家、科學家、環保人士等關心的問題,有學者指出:“阻止太空污染應提上議事日程,今后該問題將變得更加嚴重?!?/p>
鏈 接
太空武器定義的爭論
目前,各方對太空武器的定義尚未達成共識,世界各國普遍同意的太空武器概念應該是:任何部署在外層空間且旨在攻擊太空、地面、空中或海上目標的武器;任何部署于太空、地面、海上或空中且旨在攻擊外層空間目標的武器。涉及太空武器定義的兩個關鍵因素分別是武器的“部署區域”以及如何判定“外層空間目標”。其中規定部署于外層空間的應為太空武器,這一點可以得到廣泛認可。目前對太空武器含義的分歧主要存在于這個定義框架下。而對于部署于陸、海、天、空,規定用于攻擊外層空間目標的武器屬于太空武器,其中對于“外層空間目標”的理解容易出現分歧,主要問題是用于打擊地面目標但途中需要飛到外層空間的彈道導彈是否應算作外層空間目標?如果是,則禁止太空武器化條約規定范圍內的武器就應包括部署于外太空的武器、反衛星武器和任何在外太空攔截彈道導彈的反導武器(太空武器的“泛指”定義),這種方式將對美國發展反導系統進行嚴格的限制,類似地基中段防御系統(GMD)這樣的大氣層外攔截系統將被禁止使用。如果不是,條約禁止的范圍就縮小為部署于外太空的武器和反衛星武器(太空武器的“特指”定義),這種方式將允許美國部署非天基平臺的導彈防御系統。而對“外層空間目標”的分歧是大國間政治博弈的反映,尤其是由核威懾與反威懾所帶來的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