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2月11日,經過近8個小時的太空行走,美國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上的兩名航天員成功地將歐洲制造的哥倫布號實驗艙安置到國際空間站。歐洲人在太空有了屬于自己的家。15世紀,歐洲人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他勇于開辟新航路的探險精神,幾百年來一直鼓舞和激勵著人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歐洲把期盼了25年、造價20億美元的實驗艙叫哥倫布號,其用意是很深遠的。

哥倫布號呈圓筒形,直徑4.5米,長7米,容積達到75米3,空重10噸,具有多種用途。發射時它可以攜帶2.5噸有效載荷,入軌后能容納9噸有效載荷和容納3名航天員以及10個實驗裝置擺放架。每個實驗架相當于電話亭大小,可裝10個國際標準有效載荷機柜、3個儲存機柜和3個系統機柜,并都能提供單獨的動力和制冷控制,并能夠與地面研究人員建立通信鏈接。另外,其4個外部裝備平臺將為空間站航天員提供進行外部實驗的能力。實驗艙還配備了可與地面研究人員聯系的視頻和數據通信系統,使用壽命至少10年,可用于進行大量失重狀態下的實驗。按照設計,3名航天員可同時在實驗艙內工作而不會覺得擁擠。

該實驗艙內的有效載荷由4個增壓有效載荷柜和2個不增壓的外部有效載荷組成。4個增壓柜是生物實驗室、歐洲生理艙、流體科學實驗室、歐洲抽屜柜,它們在發射前就裝到實驗艙內;不增壓的外部有效載荷為歐洲技術暴露裝置和SOLAR,它們安放在由美國提供的專用貨架上。

在發射升空后1年左右,哥倫布號大部分實驗都將從地面遙控完成,這主要是因為軌道上人力不足。目前國際空間站上的所有3名航天員幾乎將全部時間都用在空間站的建設和維護工作上了。一旦國際空間站人數在2009年翻一番,達到6名成員,哥倫布號就能滿負荷投入運轉。

哥倫布號實驗艙的主要結構由意大利的阿萊尼亞公司建造,并于2001年9月交付主承包商歐洲航空航天防務公司的空間運輸公司進行設備安裝及試驗,歐洲空間局于2006年5月2日在德國不來梅的空間運輸公司舉行儀式,將經歷10年制造完成的哥倫布號實驗艙正式移交給歐洲空間局。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接管儀式上發表講話,稱贊哥倫布號實驗艙的建造體現了國際合作精神。她表示,實驗艙不僅能為基礎研究作貢獻,未來還有望拓展出其他民用用途。

哥倫布號實驗艙交付后,歐洲空間局將成為國際空間站的共同所有者,所以歐洲空間局能夠每年派遣航天員進行為期6個月的任務。該艙的運作中心位于德國的奧伯芬霍夫市,它也將作為在實驗艙中進行科學實驗的主控中心。加拿大和日本作為國際空間站的參與國,也擁有派遣航天員執行任務的權利。由于美國為哥倫布號實驗艙提供發送服務,因此享有實驗艙49%的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