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社科院二樓的一間會議室里,當黨委書記、院長王榮華微笑著對記者說出“智庫”這個詞時,他的眼神有著異樣的光彩,睿智而篤定。“的確,我們找不到一個更貼切的詞語,來形容這個思想、智慧的集聚地。歷經50年風雨的上海社科院,接下去的目標是要構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王院長娓娓道來。
角色認同
2005年,對上海社科院來說,是個重要的年份。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專業研究機構,面對市場經濟,面對國內外的新形勢,該怎樣發揮作用?這個關于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在社科院爭論了多年的問題,終于在這一年里有了基本共識——構建一個新型智庫!讓王榮華沒有想到的是,在2006年1月上海宣傳系統的務虛會上,常務副院長左學金代表上海社科院黨政班子第一次對外說出這個想法時,當即得到市委副書記殷一璀的肯定,認為社科院是一個研究實體,這個定位好。
“但是,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 義新智庫這個提法,當初在社科院提出討論的時候,不同意見和看法還是存在的。”王榮華微微一笑,“有的人搖頭擺手,不過更多的人開始琢磨、體會、思考新智庫的含義。”
“我是這樣解釋的:智庫是核心;國內一流,是要在國內處于一個領先的位置;國際知名,是指研究成果要在國際同行中產生顯著影響;社會主義,是一種價值立場,就是要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解渴、解扣的咨詢服務;新,就是要體現改革創新精神,努力進行社會科學的方法創新,理論創新,研究體制機制創新。”
“社科院新智庫的角色定位,與高校和政府研究機構還是有所區別的。高校的優勢是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政府研究機構處在工作一線,需要處理大量應急性事務,需要馬上實現領導的想法,講究短平快。而社科院沒有板凳決定腦袋的局限和困擾,可以借助專家學者長期以來的專業研究和國際的、歷史的、地區之間的比較,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重大難題進行前瞻性思考,可以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提出有分量、有見解的政策性建議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這種定位,與高校和政府研究機構就有了區分和錯位。這番解釋使大家的認識逐步聚焦。一位在上海社科院工作了近30年的研究員說,我們社科院的發展方向爭論了二三十年,現在我們終于清楚了,明確了。”
經世致用
有了智庫定位,對上海社科院而言,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特色和優勢也越來越鮮明。
“世界發展看東亞,東亞發展看中國,中國發展看上海。上海這顆東方明珠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們社會主義新智庫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與這樣一個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上海社科院沒有理由不知名。今年是上海社科院建院50周年,有歲月沉淀下的豐厚成果為根基,我們有什么理由不領先?國內一流、國際知名不是隨便說說的。”王院長的責任與豪情溢于言表。
“我們想成為一只下金蛋的鳥。這個‘金蛋’就是有分量、有前瞻性、有見地的決策咨詢成果,就是對社會有影響、對政府重大決策有幫助的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宏觀思路和咨詢意見。”
這幾年社科院在資政育人、服務社會方面確實做了大量工作:
2007年,湖南省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在一份課題研究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認為上海社科院的這個報告是一劑管用的良藥,要求組織省委中心組專題學習。這份報告是上海社科院文學所花建研究員對湖南文化產業進行實地調研后提交的。他分析了湖南文化產業的優勢、存在問題、發展思路和對策建議,提供了一張具有操作性的發展路線圖。此后,花建成為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座上賓,多次應邀作報告。
科學技術怎樣成為產業鏈中的內生環節?如何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上海社科院與楊浦區委、區政府合作策劃組織了“楊浦發展國際論壇”,對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城區聯動發展進行專題調研,來自美國、英國、印度、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問題專家分享了課題研究成果。國家科技部黨組把三區聯動作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試點,教育部也認為這是大學為城區服務、為社會服務的一條有效途徑。上海市委市政府對社科院的工作也給予充分肯定。美國舊金山還為三區聯動項目投資2億美元……
國務院批準廣西北部灣2020年發展規劃后,有關部門為了制定前瞻性的實施計劃找到上海社科院,社科院組織了經濟學、社會學、城市研究、港口研究、區域研究、國際問題研究方面的精兵強將,分工協作,全力以赴展開調研工作、撰寫研究報告……
“從心開始,以道相同,盡情投入。”王榮華的這句話語重心長,頗具感染力,無形中道出管理藝術的真諦。長三角開發和一體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2010世博會主題演繹……上海社科院都有深度參與,經世致用的同時也不斷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
立足上海
這些年,王院長擔任上海市政協駐會副主席,在政協分管5個方面的工作,是個大忙人,在社科院更是重任在肩。他每天都像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白天在政協“公轉”,晚上在社科院“自轉”。
“我們的‘客戶’是市委市政府,真金白銀給了你,你怎么能沒有交代?投入要有產出,你產出什么?你拿什么回報政府?你為政府、社會提供了怎樣的思想、智慧和理論支持?你喝的是黃浦江的水,為上海服務責無旁貸啊!”王院長誠懇負責的談話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韓正市長在今年的兩會報告中也提出要充分發揮科研單位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他對社科院提出了土地、環保、社會保障、外來人口的管理、節能減排、區域發展等13個課題。我常常想,上海要提高文化軟實力、建設‘四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其實是非常希望研究人員冷靜地思考,提出獨立的看法。怎樣才能讓政府少走彎路?怎樣才能讓優秀人才盡心盡力搞研究、持續不斷地出成果?新智庫的定位和目標正是要回應社會實踐的需要。”
當記者問起王院長有什么煩惱時,他說:“構建智庫需要資源,需要錢啊!社科院爭取財政以外的資金支持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企業老總說,要互利共贏,可社科院怎么互利共贏?尤其是一些涉及全局性、戰略性的中長期課題,由誰來資助?”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智庫這個目標,年過六旬的王榮華不斷尋找合作平臺,拓展資金渠道,行色匆匆。
作為上海社科院的“掌門人”,王榮華告訴記者:“我的任務是做好協調統籌和服務工作,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研究事業后繼有人,薪火傳承,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我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性人物,接力棒到我這兒我就拼命跑,跑完這一棒就交給下一個人。但是,在我這棒里我一定跑好,交棒的時候也一定交好。”
對于王榮華來說,自己干得怎樣精彩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上海社科院真正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看來不僅僅是知識分子個人的學者風范和人間情懷,更是王榮華帶領下的上海社科院繁榮發展的共存之道。
腳力正健,行路依然,讓我們祝福王榮華和他的社科院團隊在新智庫建設的征程中事業猛晉,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