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要發揮有效作用,必須改革現有的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宏觀調控必須與改革相結合,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

從當前來看,加強宏觀調控,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無疑是必要的,它對于改善經濟運行的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筆者認為,宏觀調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應當構成“三位一體”的戰略組合關系,為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首先,宏觀調控不僅應當注意短期政策效應,而且應當注意與中長期戰略的銜接,特別是當經濟運行顯示其深層次結構問題時。中國經濟目前的問題從直接表現看,是貨幣過量供應(流動性過剩)、投資和貿易順差增長過快這樣的總量問題。而透過這些總量問題,則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特別是動力結構的矛盾,投資拉動、消費拉動與出口拉動之間呈現失衡狀態。投資的比重越來越高,接近50%的水平。消費的比重偏低,從2000年到2006年,中國的最終消費率占GDP的比重從62.3%下降到49.9%。這種情況也體現在三產結構上。第二產業增長持續攀升,體現了投資拉動型的增長特點。從出口拉動看,中國凈出口率從35.3%上升到42.5%,導致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的雙順差、外匯儲備的大量積累,央行被迫釋放等量貨幣,由此成為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因此,宏觀調控對總量的調控以及其他措施,必須與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聯系起來。進一步說,必須著眼于解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使宏觀調控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緊密結合起來,并且從根本上服務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有效發揮作用。
其次,從現有情況看,宏觀調控必須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因為宏觀調控的作用受限于現有經濟體制的狀況。當前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之間存在的兩難選擇,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這種情形。盡管中央銀行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以減少流動性過剩,但由于外匯管理制度使得外匯儲備的增加等價于基礎貨幣的投放,所以貨幣政策的作用空間受到限制。從更深層次看,貨幣要素由于受到要素市場、金融市場乃至整個市場發育狀況的限制,因而關于貨幣調節的政策功能有明顯的局限性。土地的流動性低,流動性不能與土地要素有效融合,使得那些可以流動的土地價格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房產價格扭曲。流動性也不能有效地通過金融載體傳輸到農村、中小企業等領域,因為金融體系市場化發育程度不足。流動性還不能有效地進入壟斷行業,使資本的用武之地受到限制。在這一意義上,目前的流動性過剩是一種不均衡的過剩。因此,宏觀調控要發揮有效作用,必須改革現有的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宏觀調控必須與改革相結合,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
所以,宏觀調控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三位一體”的戰略組合,是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要求,是戰略思維在經濟發展領域運用的結果。我們需要在這樣的戰略視野下深入研究這一組合的內在關系。當前,既要研究宏觀調控政策的即時性效應,也要研究其中長期的影響,以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相一致;同時,更主要的,需要具體研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規劃,并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框架下進行宏觀調控的設計。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宏觀調控政策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協調性問題。改革對于經濟的良性發展是更為重要的措施。凡是條件已經基本具備的改革措施應當果斷出臺;條件不具備的,應當在宏觀調控與改革的協調性設計中進一步為改革創造條件。所以,我國當前宏觀調控政策不僅要在政策層面著力于解決通貨膨脹和經濟偏熱的問題,而且要在戰略層面解決好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