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奢侈品被定義為“一種超越人們生存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與國外數百年的奢侈品歷史相比,奢侈品在中國發展還只有短暫的2 0多年。其間,中國奢侈品產業經歷了“從高級到奢侈”、“從品牌到品質”、“從商品到生活方式”的3次飛躍。雖然市場環境日益成熟,消費力日益龐大,但總體來說尚屬一個開端。
對于國際奢侈品品牌來說,中國市場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中國的消費者所表現出的,亦是與西方消費者不同的特征和傾向。而對于中國本土奢侈品市場來說,如何從奢侈品消費大國向打造本土知名奢侈品牌這一方向邁進,則是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
三次飛躍:從消費品到生活方式
“奢侈品”在當今的中國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名詞了,它代表了時尚、品味、身份,讓大批追求生活品質的國人趨之若騖。調查顯示,中國奢侈品消費人群已經達到總人口的13%,并且還在持續、快速地增長。現今,奢侈品領域已全面拓展到了服裝、汽車、鐘表、酒類,甚至是游艇、豪宅、私人飛機等領域,并以生活倡導者與文化先驅者的雙重身份,成為社會生活至高無上的標桿。
但這一切僅僅是在2 0多年間發生的。上世紀80年代初期,相較國外悠久的奢侈品發展史,國內卻還未曾出現過“奢侈品”這一詞語。國人對于國際品牌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皮爾·卡丹”的階段。但隨著經濟的巨變、改革開放的深入,大批國際奢侈品牌進駐中國。它們仿佛在一夜之間,為國人帶來生活方式的革新。

第一次飛躍:從高級到奢侈
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的10年,是奢侈品市場在國內萌芽的階段,國際頂尖品牌紛紛試水中國市場。國內長期閉塞的社會環境與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使其發展之路格外崎嶇。不少品牌在登陸初期,都遭遇過鮮有人問津的尷尬。對這些品牌來說,中國這個商機無限的巨大市場既充滿了誘惑,同時也具有難以跨越的阻礙。
這一時期,人們尚處于對品牌的認知階段,對于國際品牌,也只了解先期進入中國的“皮爾·卡丹”、“鱷魚”、“夢特嬌”這些知名品牌。在人們的心目中,洋品牌就代表了高級。隨著奢侈品牌的進駐,以及不惜血本的宣傳攻勢,人們逐步知曉了那些頂著鮮亮光環的大品牌的名字。當時的奢侈品牌,仿佛是遠在天邊難以觸及的浮云,離生活非常遙遠。在人們意識里,這些商品只有小部分的有錢人才能消費得起。雖然奢侈品在當時仍舊非常“小眾”,但隨著奢侈品市場的開啟,中國已經由皮爾·卡丹的國際品牌時代,進入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奢侈品牌帶來的天價消費時代。20世紀末,中國奢侈品產業已經做好準備,跨入充滿希望的新紀元。
1987年酒類奢侈品牌馬爹利登陸中國
早在1980年代,保樂力加集團旗下的著名洋酒品牌馬爹利就先發制人,率先登陸中國。不過在當時,國內的奢侈品市場尚未形成,很少有人了解馬爹利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世界四大干邑品牌之一。并且由于受生活條件的限制,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消費得起。而這極少數人,又大多是一夜暴富的個體商人,他們一擲千金,但缺乏較高的品位。于是,洋酒似乎與“暴發戶”這類具有貶義性質的名詞聯系在了一起。中國品牌戰略協會秘書長楊清山曾回憶當時的社會狀況,中國人對于“奢侈”的概念無外乎以下標志:“金鏈子恨不得像拇指一樣粗,珠寶全部披掛身上,開豐田車,系金利來領帶,喝洋酒,吃龍蝦。”這種暴發戶型奢侈,突出表現在深圳、海南開發熱階段。
洋酒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之時,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首先是洋酒關稅居高不下,導致洋酒進入市場的門檻過高;其次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外的文化差異非常大,國人飲酒消費的意識與習慣也并未與國際同步。種種矛盾致使酒類奢侈品發展并不順利。
馬爹利的初次試水表明,當時奢侈品市場尚處在啟蒙階段,奢侈品想要在中國市場推廣,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等待——等待市場環境的成熟,等待消費者的成熟。
1990年卡地亞進入中國
如果說馬爹利登陸中國只是一次試水,那么卡地亞的到來,則是真正開啟中國奢侈品市場的元年。當時國人對于國際品牌的印象還是模糊不清的,他們不知道那些早已在世界上為人所傾慕的頂尖品牌,更不用說其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了。
回顧卡地亞入華的征程,一路充滿了艱辛。1990年的一天,卡地亞亞洲地區營業部門的代表走進了一家鐘表店, 希望洽談合作事宜。在苦苦等待一個多小時之后,他終于見到了經理。當他報出卡地亞這個品牌的時候,卻遭遇了尷尬。鐘表店的經理根本就不知道卡地亞這個傳世品牌。隨即,經理拿出一本介紹鐘表的書,但翻來翻去都沒有找到“卡地亞”這3個字。于是這位經理冷淡地下了逐客令:“書里都沒有找到,看來你們根本不出名。我現在很忙,我們以后再找機會合作吧。”

直到1992年,卡地亞才在上海南京西路的曼克頓廣場有了第一個專柜,但是最先帶來的并不是最高端的產品,而是皮具、眼鏡、打火機等附屬產品。卡地亞最初進入中國是抱著“放眼世界”的品牌理念,對中國市場并沒有很大的期待。海關的限制、缺乏奢侈品意識的市場……一切客觀條件都很不成熟。
但是自1980年代中后期開始,官方政策不斷調整。1986至1992年, 進口稅率先后調整了18次,調低83個稅號的稅率。政策的寬松降低了奢侈品進入國門的門檻。同時,改革開放也讓一部分中國人先富裕了起來。正是這批先富起來的中國人,形成了中國最初的奢侈品消費群體。市場經過多年的培育,也逐步開始形成。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卡地亞終于在上海恒隆廣場開設了第一家專賣店,并充滿信心地推出了其引以為傲的鐘表和珠寶產品。
1990年代開始,國內奢侈品環境的逐步成熟,引來了大批奢侈品牌的入駐。汽車品牌法拉力,洋酒品牌尊尼獲加、芝華士、人頭馬, 服裝品牌路易威登、古馳等,都在這一時期紛紛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一時之間,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市場格局。
第二次飛躍:從品牌到品質
奢侈品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越人們生存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正是它的這種屬性,注定它的價格也同樣高高在上。上一個10年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首先富起來的中國人,成為了奢侈品的消費主力。這類人對于奢侈品的消費比較盲目,他們只認品牌,而較少地關注產品。
而隨著世紀之交的到來,中國社會新的中堅力量開始崛起。隨著IT等新興行業的興起,使得一大批人加入了奢侈品消費大軍。他們既有學識,又有財富,且有品味。這些被稱為中產階級的新貴改變了中國奢侈品消費的性質。他們將自己定位為成功人士,他們追求高品質生活。他們的加入,讓中國奢侈品消費的品位與流向發生了悄然的變化。《時尚芭莎》雜志主編蘇芒小姐曾在一次采訪中說,最初的奢侈品消費注重大品牌,現在則更追求別致、低調,更看重設計感。
就客觀條件來說,此時,大部分的奢侈品牌已經集聚中國市場,各類專賣店乃至旗艦店也相繼出現,各品牌所推出的產品也基本與國際同步,市場內部已形成了競爭。對于消費者而言,選擇余地變得更廣闊,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偏好作出個性化的選擇。
奢侈品在中國市場的全面推進,無疑給國人帶來極大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
1994年 首個中國奢侈品牌Shanghai Tang誕生

當國際奢侈品牌紛至沓來的時候,國內品牌也在積聚自己的力量。既然市場已經形成,為何不建立中國人自己的奢侈品品牌?這個中國夢想終于在1994年實現。香港慈善家鄧肇堅之孫鄧永鏘創辦了“ShanghaiTang”,該品牌致力于手工定制旗袍,并招攬了12位以精湛縫紉手工聞名的上海裁縫師傅加入。鄧永鏘表示,Shanghai Tang這個品牌,是將中國5 0 0 0年的傳統與2 1世紀的時尚相結合的產物。
Shanghai Tang擅長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其最著名的是改良式現代旗袍、唐裝和馬褂,濃郁的東方情調迅速引起了時尚界的關注。它的出現,是國人對于奢侈品新認知的象征。在其成立的第一年,精湛的工藝與品質就吸引了100萬的來訪者。它是奢侈品市場開始由“品牌消費”轉向“品質消費”的縮影。6年以后,Shanghai Tang被歷峰集團收購,從而走上了國際頂級奢侈品牌之路。
中國自己的奢侈品牌何時才能形成一個規模化的產業?我們雖不得而知,但是首個中國奢侈品牌的出現,對國內市場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顯然,中國人在追求品質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我們有能力創造出具有民族性格的奢侈品。
第三次飛躍:從商品到生活方式
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世界頂級品牌都在中國設有分店,旗艦店也紛紛涌現。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并不算特別富裕的人,比如城市白領階層也開始消費奢侈品。此時,對于富豪們來說,他們開始渴望一種更高的消費享受。櫥窗里的名牌皮包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需要通過一種遠遠高于常人的奢華生活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優越感。奢侈品市場的細分呼之欲出。
面對日益膨脹的中國奢侈品市場,各大品牌紛紛推出了高級定制服務,價值千萬甚至上億的豪華跑車、私人飛機等等也開始嶄露頭角。此時的奢侈品已不再是單一的商品,而代表了富裕階層的一種生活方式。
2005年 中國第一個奢侈品展
有著“世界之最”之稱的國際頂級私人物品展,在2005年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他們不僅針對中國富豪階層設置了赴摩納哥參展的“組團旅游”項目,更在是年10月,在上海舉辦了中國第一個奢侈品展覽,引導中國的富豪們關注跑車、游艇、私人飛機,以及各類頂級房產、高爾夫俱樂部、私人會所等奢侈消費。中國新貴們,對于這種生活方式予以了熱烈的反饋。
上海的展覽結束之后,北京、深圳等城市也紛紛效仿,而諸如“4千多富豪2天出手近2億”的新聞,也頻頻見諸各大媒體。奢侈品展不僅顯示了國際頂尖品牌對于中國市場的勃勃雄心,也直觀地透露出中國富豪們強大的購買力。至此,奢侈品在中國已完成了入門級奢侈品、常用級奢侈品和頂級奢侈品3個不同層次的市場細分,金字塔最頂端開始浮出水面。
所有的品牌都開始相信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都想在中國市場分得一杯羹。那么,這個市場究竟有多大?高盛公司的經濟學家最近提到過一組數字:中國奢侈品市場現在的價值為20億美元左右,約占全球總額的3%;未來10年,中國的奢侈品市場規模將位居世界第二。
2007年 國內最貴的雜志出版
由于消費習慣的差異,不同的人群也需要不同的雜志。富人們常常抱怨沒有真正適合他們閱讀的雜志,但這一切在2007年末結束了,因為全球最富盛名的奢侈品雜志《Robb Report羅博報告》中文版發行了。該雜志每期零售價為100元人民幣,堪稱國內最貴的雜志。
從賓利車、私人飛機到古巴雪茄,這一切對于富人來說,猶如一門需要系統學習的課程。雜志的出版人瘦馬說,“我們對讀者的資質有硬性的規定,資產在5000萬元以上的才是這本雜志的讀者。”如果以身價5000萬作為中國富豪的評定標準,那么《羅博報告》所服務的,顯然是頂級奢侈品市場。它的出現證實了奢侈品市場細分的現實,以及金字塔頂端尚未完全開發的市場空間。在當下的中國,身價千萬甚至上億的富豪大有人在,他們的事業與財富已經具備與全球富豪們相媲美的水準,因而他們迫切地想讓自己的生活也與西方富豪看齊。他們希望自己生活得像一個貴族,而不是一個揮金如土的暴發戶。
《羅博報告》的發行方式是邀請訂閱,它與奢侈酒店、俱樂部等進行聯動,在對讀者的富豪資質進行審核后,雜志開始以特快專遞和B2B的方式打開局面。
世界頂級奢侈品牌中國市場一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