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忍受高油價的煎熬。在2 0 0 1年,國際油價不過30美元/桶,隨后一路飆升至120美元/桶。全球對高油價的擔憂和對碳排放的限制,共同捧紅了一個嶄新的行業:新能源。只要與風能、太陽能、環保再生能源沾邊的企業,就是炙手可熱的新星。就在此時,4月28日,歐佩克輪值主席、阿爾及利亞能源和礦業部長沙基卜·哈利勒放言,“不排除油價上漲至每桶200美元”。此話一出,新能源企業的股價應聲而起。
“風”生水起的隱憂
荷蘭一家風能公司首席執行官日前對媒體抱怨說:“以前我們必須反復向投資者介紹新能源的良好前景,現如今,預約拜訪的分析師接踵而至,我們幾乎應接不暇。”
環顧國內,風電項目同樣炙手可熱。以風能為例,只用了2年時間就提前完成2010年的風能發展目標——500萬千瓦裝機容量。大型電力集團紛紛跑馬圈地,而一些沒有電力設備從業經驗的公司,也紛紛加入風機制造行列。一組數據讓他們底氣十足:我國陸地和沿海的風力資源豐富,在10米低空,風能潛力達10億千瓦;如果在50米高空,風能還將擴展一倍!
不過,細看風電領域,情況卻沒有想象中樂觀。具體說來,風電概念可以細分為風電運營商和設備提供商。前者受政策影響大,首當其沖的是高發電成本與低售電價格的矛盾。從目前看,風電發電成本在5角/度,但此前國內特許權項目招標,中標價不過3角左右,低于成本。可見,政策直接左右著風電運營商的利潤。至于風電設備商,東方證券研究所資深分析師鄒慧表示:“國內有風能概念的企業多達50家-60家,包括已上市和未上市的。我認為有5、6家能活下來就不錯了。”
在這批風電制造商中,大部分是新加入者,甚至有搞房地產或者紡織的企業摻雜其中。一些沒有技術積累的企業花個幾百萬歐元,從歐洲搞來一套技術協議,就開始試制生產。然而,風電的門檻畢竟較高,一些歐洲技術并不成熟,倉促上馬蘊藏著較大風險。國內曾發生過風電“新軍”安裝完成后風機不轉的事故,由于塔架高達幾十米,出動一次塔車就要數萬元乃至十幾萬元,維修成本非常高。全球最大的風電設備供應商維斯塔斯在2004年發生巨額虧損,原因就是召回了一批問題設備。
金風科技是國內風電領域的龍頭老大,連續7年保持了100%的增長。即便是這樣的企業,也不是高枕無憂。一方面,100%的發展速度難以持續。另一方面,金風科技最成熟、最賺錢的業務是750千瓦風力發電機,毛利率高達2 7 %,但屬于逐步淘汰品種。該公司的高端產品1.5兆瓦風機,其毛利率已銳減至16%。至于東方電氣,年報顯示毛利率僅8.17%,扣除稅費等幾乎可以肯定不賺錢。“對風能設備企業而言,如果市場好,產能不斷擴張,盈利會有暴發性增長。但它也面臨著較高風險,即便技術很成熟,在生產、安裝、維護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它畢竟是新興產業。”分析師如是說。
太陽能的光環能多久
綠色能源、綠色發電、綠色環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全球風險投資界開始對“綠色”著迷。去年9月,美國的全球太陽能大會上,有1.2萬人與會。而這個數字在前年不過5000人,2005年更是只有1200人。
與風電不同,太陽能領域可以描繪出更清晰的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流依次為: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系統。產業鏈越是向上,毛利率越高。國產多晶硅的成本在50美元-60美元/公斤,而售價高達300美元/公斤,凈利率達70%。這讓“擁硅”企業大紅大紫,也從側面說明,多晶硅行業技術門檻高,而且整體生產能力難度大。
在這種情況下,新光硅業作為國內產能最大的多晶硅企業備受追捧,年產量近千噸,公司從去年第4季度投產以來,穩穩占據著多晶硅市場。
然而,一個擁有70%暴利的行業不可能持久。國內在建的多晶硅廠商達7家,誰能盡快投產,誰就能獲得較高利潤。從目前看,即使多晶硅產能擴張一倍,也會被下游吸收。但時間越靠后,市場供應量肯定越多,價格也越低。通常從技術研發到投產,需要3、4年時間,很多公司都有炒概念之嫌。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以江蘇陽光多晶硅項目為例,該公司曾在年報中披露第一期1500噸項目在今年10月投產。但3家股東沒有一家擁有多晶硅生產經驗,而且該公司技術團隊也沒有如此規模的生產經驗。從目前進度來看,10月投產幾乎不可能。
正在國內各路企業爭搶多晶硅時,國外廠商開始涌向另一條技術路線——非晶硅薄膜電池。如果薄膜電池獲得巨大發展,那么多晶硅將“失寵”。國內新近上市的拓日新能,是國內最大的非晶硅太陽能電池制造商。多晶硅與薄膜電池,到底誰是未來發展方向,這是困擾太陽能領域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全球的新能源“崇拜”
在去年的太陽能大會上,風險投資已經涌現出沖動,他們拿出空白的風險投資談判條款,盲目地尋找著太陽能項目。分析師表示,20世紀90年代末網絡科技股泡沫時期的焦慮和狂熱已經重現。
“新技術總能得到高溢價。每一輪技術革新,都會讓相關行業的上市公司牛氣沖天,但投資人究竟能不能賺到錢,這要打問號。新能源確實擁有很好的前景,但盲目入場會輸得很慘,納斯達克指數至今沒有恢復元氣。”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投資總監意味深長地說。
風能也好,太陽能也好,都呈現出方興未艾的發展態勢。雖然每個領域都前景廣闊,但也存在高風險、高不確定性。從全球最大的風電設備供應商維斯塔斯的股價來看,同樣表現出高波動、高風險的特征。總體而言,這個板塊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人,一位業內人士甚至稱之為“類似于做風險投資”。
對投資者而言,應該仔細分析。其一,先看有無技術實力。那些擁有多年電力設備制造經驗的企業,顯然具備更雄厚的技術積累。如果“半路出家”,風險不言而喻;其二,看有無銷售額支撐。不少企業套用新能源概念,號稱要上馬新能源項目,但在短期內根本沒有投產可能,有“畫餅充饑”之嫌。因而那些已經產生銷售額的企業,更值得關注;其三,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風電和太陽能的發電成本遠高于火電、水電、核電,國家政策扶持是至關重要的。業界估計未來產業支持力度會加大,最后,應該分析性價比。即便是最具潛力的新能源企業,當它的市盈率達到70倍-80倍,也要考慮風險。
“新能源是一顆明星,也是一場技術革新的風暴,它會改變我們的能源系統,但投資人要小心,不要被淋成落湯雞。”分析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