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當我們看見兩張幼稚的面孔很親熱地結(jié)伴同行時,相信第一感覺就是早戀。面對越來越多家長的憂心和為此付出的努力,教育學專家們卻認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各種文化的交融,孩子早戀現(xiàn)象有增加趨勢,但仍只是極個別的現(xiàn)象。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的這種被老師、家長稱為“早戀”的行為,只是一種介于友情與愛情之間的行為,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感情和心理上的一種正常需求。不能定義為“早戀”。
一般的孩子在12歲至18歲這個年齡段,會產(chǎn)生強烈的與異性交往的欲望。美國一位教育學專家將孩子們的這種心理需求稱為“情感存儲巢”。到了這個年齡,很多孩子都會在經(jīng)意和不經(jīng)意間存儲自己所需求的一種感情。“情感存儲巢”分為不同的階段:12歲之前,孩子的情感存儲大多來自于父母,表現(xiàn)為對父母無理由的信賴與依靠;13歲以后——小學四五年級,孩子的情感存儲就傾向于同齡間的友情,更渴望著與異性之間的交往,獲得來自對方的認可與情感方面的交流。孩子們之間的這種感情只是兩個孩子之間超越了與其他人相比的微妙感情(超越友情又不是愛情),兩個人之間的交流更多些而已,而“戀情”對他們來說卻是很遙遠的事。
現(xiàn)在孩子們許多“驚人”的親密動作,只不過是一種文化的影響與導向作用。孩子們的交往方式已由父輩時的寫紙條、借書等表達好感,強烈希望與對方交往的方式變成現(xiàn)在孩子們直接的、無掩飾的表白。從成長的角度看,這是一種正常的成長欲望和過程,是一種單純的性角色的吸引,與戀愛無關。
專家們認為,大多數(shù)家長認為青少年控制自己的能力弱,因此情感發(fā)生時難以控制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性行為的發(fā)生。但父母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定義而沒想到孩子戀愛的能力也弱,他們只是停留在滿足生理及心理上的一種情感需要,而沒有也沒能力去戀愛或去想遙遠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早戀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一種情感教育上的問題。
父母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位老師,其職責就是正確引導孩子使其走向成功,幫助孩子度過這特別的時期。專家認為,成功地引導孩子,父母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要更多地愛自己的孩子。孩子生活在一種幸福、安全、快樂的環(huán)境中,就會自然地將模糊的感情控制在友誼的范圍中。二是要充分地信任孩子。家長與孩子之間不應是一種警察與小偷的關系,反之孩子會因人格受到貶損產(chǎn)生抵觸情緒。三是要把出現(xiàn)的“早戀”視為正常現(xiàn)象,鼓勵孩子多與異性正常交往。四是父母絕對不能明確定義孩子“早戀”并到處宣揚。五是要幫助孩子提升這種模糊關系的品質(zhì),把這種感情提升到同學純潔友誼的程度。六是引導孩子多元化的人際交往關系,從而獲得與更多人交往的樂趣和與異性交往的經(jīng)驗。七是家長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導孩子自我成長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