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淡紫色襯衫、淺色休閑褲,蔣加平流露出江南人的婉約氣質,說起話來更是一口地道的吳儂軟語。
就是這個江南男人,利用14年的時間,從500元“下海”開始,直到今天,達到年銷售近百億元,硬是把一間小小的彩印公司打造成了一個擁有多元化產業的“天地龍”集團。
從最初的勇者無懼到智者不惑再到仁者無敵,蔣加平一直追隨著內心深處“精神導游”的指引。從1個公司的老板到兩個公司,再到13個公司。這一切表象不斷變化,不過,在這些變化的背后某些特質卻永遠也沒有改變。
激情、勇氣、膽魄、眼光和謀略。在蔣加平看來,這些特質正是他獲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所有成功商人必備的基本品質。
天·心存高遠之志
蔣加平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積極人世。
做中學教師,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這樣的人生道路平坦、穩定還受人尊敬,對多數人而言,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不過,這種寧靜的生存方式并不適合蔣加平。
十多年前,鄧小平南巡的一番講話震撼了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大地,也給蔣加平的內心注入了強大活力。20多歲的他強烈地向往著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下一片屬于自己的事業。
正是懷著這個遠大的志向,1992年7月份,他不顧家人和親朋好友的反對,辭去了教師職業,憑借賣掉結婚戒指得來的500元錢和借來的兩臺舊印刷機,在幾間破木屋里和一個朋友合伙辦起了印刷廠,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創業。
蔣加平“下海”第一步選擇的是“淺水區”。他的廠主要做點信封、便箋的生意。這不要多少投資和技術。當年就做了2萬元業務,雖然沒什么盈余,但也算讓他初步學會了企業的運作。
良好的開始,推動他向商海中的“深水區”潛行。
蔣加平在生意過程中發現,當時國內市場假冒偽劣商品猖獗,正規生產企業叫苦不迭,如果有一種能夠防偽的技術,必定會贏得商家和消費者的青睞。后來,蔣加平接受一位大學老師的推薦,決定做激光商標。
在當時,做激光商標,技術要求高,投資也大,為了這個項目,他借了幾十萬元,但由于技術和市場原因,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到年底一共虧了30多萬元。這個數字嚇跑了跟他一起合作的朋友。
當時的窘狀,現在回想起來,蔣加平仍然唏噓不已。
身邊所有的親戚朋友都站出來勸他,還是回頭當老師算了。開弓沒有回頭箭,蔣加平不想讓自己剛剛展開地翅膀就此折斷。
蔣加平拋開雜念,開始冷靜地分析當時的境況。他始終覺得防偽商標的確有很大市場,而且利潤豐厚,他所面對的關鍵問題是穩定生產、打開市場。經過理性分析之后,他決定強攻酒標市場。
找準對路之后,蔣加平開始想方設法突破困境。他跑的第一家企業就是安徽口子窖酒廠,不過,沒想到的是,當他拎著個小包上門推銷自己的防偽商標時,對方連辦公室的門都沒讓他進。后來,經過一再的努力,口子窖酒廠決定先試試看,這一試,當然就為蔣加平打開了銷路。從此“蔣氏激光防偽技術”贏得了國內越來越多名酒生產廠商的青睞,皖酒、鄂酒、川酒、蘇酒等眾多大型白酒集團都成了他的合作商,全國性大市場就此呈現在蔣加平的眼前。
防偽商標當時可算是暴利,一箱成本幾千元,賣價卻達到10多萬元。這讓蔣加平挖到了“第一桶金”。
翻開了創業史新的一頁。
地·積跬步致千里
蔣加平開始了更高更遠的騰飛。
在銷售防偽商標中,他意識到酒瓶包裝上有更大的市場空間。于是,1998年,他創辦了“宜興市天地龍彩印公司”,先從紙質彩印包裝做起。
當時國內從事白酒包裝的公司也有不少,蔣加平通過仔細研究發現,要想讓自己的包裝做到與眾不同,就必需打出創新牌。好在,在銷售防偽商標時,他幾乎跑遍了國內大大小小的酒廠,這使得他掌握了現成的銷售渠道,而且對國內的白酒廠家比一般人有更多的了解。正是基于這種了解,他決定建立一個設計平臺,從酒文化入手,包裝白酒。蔣加平的這一創新,很快贏得市場認可。他的公司制作出來的酒瓶包裝,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即便他開出的價格高于同行,還是被越來越多的客戶接受。
經受住市場考驗之后,蔣加平擴大了企業規模,他積極引進專業人才,購置了30多臺現代化機械設備,從而形成了日產10萬余只中高檔包裝盒、2萬只彩箱的酒包裝生產能力。接著,他把目光轉向酒類高檔木藝包裝盒,開發了日產8000只高檔木盒項目。2001年,他在成都投資創辦了融紙包裝、鐵罐包裝于一體的成都天地龍實業有限公司,并迅速占領四川名酒包裝市場。同年,蔣加平針對很多酒類生產企業采用馬口鐵包裝的發展趨勢,創辦天地龍制罐有限公司,日產各類防偽酒罐6萬只,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制罐模具中心,從而形成了專門從事包裝原輔材料、酒類副食品、陶瓷酒瓶生產與貿易一體化的江蘇天地龍實業有限公司。再后來他又參與安徽口子集團改制,成了安徽口子窖酒業的最大民營股東。
經過這一系列運作,此時的天地龍實業公司已經確立了企業在國內酒包裝生產的龍頭地位。
酒業包裝在做到幾個億以后,蔣加平一直在想:現今這個產業受制于上游的酒業,再發展限制很多,必須另辟蹊徑,跨行業發展。
2003年,宜興及其周邊地區電纜行業風起云涌,其配套的原材料加工有良好的地域和市場環境。蔣加平審時度勢,看準國家大規模城鄉一體化電網改造這一契機,果斷投資8000多萬元,創建了年產12萬噸高純度低氧銅桿的宜興市天地龍異型線材廠。
銅桿業,是一個能形成很大產業群的領域。當時國內現有的競爭對手要么不成規模,要么大而不強,這就給蔣加平的公司做大做強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機遇難得,蔣加平當然不會放過,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天地龍集團先后投資2億多元,在山東辦了銅廠,在官林辦了銅桿加工廠,在徐舍辦了廢銅分揀廠,上馬了意大利的銅桿、鋁桿生產線,新建了漆包線生產線。去年又與另外2家大公司合資8億元,引進美國銅桿生產設備,形成20萬噸銅桿年生產能力,達產時年產值將達一百億。
這些舉措讓天地龍集團迅速占領了電纜行業的“上游”,企業規模連年翻番,登上了行業的最高峰。 蔣加平用不到3年的時間走完別人需要走20年的路程。
龍·借“和”游商海
天時、地利、人和。蔣加平尤為看重“人和”。也正是靠著一個“和”字,他才能游刃于商海,左右逢源。
蔣加平認為,“無商不奸”這個說法已經過時,“奸商”是屬于最低層次的競爭。現代的商業社會中,謀求雙贏乃至多贏,創造和諧的競爭環境才是最終制勝的關鍵。從下海之初直到現在,他一直在實踐著這個“和”字。他說,同行業互相補臺必會好戲連臺,同行業互相拆臺必定垮臺,兩敗俱傷。
打個比方,當初從事酒瓶包裝,假如成本3元,他完全可以收客戶10元,但實際上他只收5元。這樣一來雖然自己暫時犧牲了一點小利益,但卻為日后獲得更大的利益留有余地,對同行而言,他們也有了更大的獲利空間。
也正是因為如此,蔣加平從不中傷抵毀競爭對手,一直以誠相待,互通信息,在對方困難時鼎力相助。特別是對一些新建的較小企業的同行,蔣加平更是毫不吝嗇地把相關知識、經驗傳授給他們,從理論、技術、營銷等方面都給予支持。通過這樣的互相幫助,蔣加平結交了很多業界的好友,避免了惡性競爭。
對同行的“和”,讓蔣加平創造了友好的競爭環境,構筑了有利于天地龍集團發展的社會關系。而對同仁的“和”,則讓天地龍集團形成了一股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企業文化。
蔣加平認為,對人才的重視是企業發展之本。而對員工的關懷則是企業凝聚力之本。為給企業輸入新鮮優質的血液,他先后從各地重金聘請一批高層管理技術人才,并委以重任。多年來,蔣加平持之以恒地實施人才戰略,以人性化為基本出發點倡導建立平等的勞動關系和寬心舒適的工作環境。蔣加平把員工當作共同創業的朋友。他十分強調實施情商管理,創企之初,他就成立工會,并經常開展“奉獻一片愛心”活動;他視員工如親人,帶頭發動集團公司為員工累計解困30多次,總金額約30多萬元;工作之余,他還經常組織職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在節假日組織職工外出游玩、看文藝表演;他還專門創辦了企業內刊《天地龍報》,傳播行業和公司信息,發表職工作品,這進一步豐富員工文化生活,營造出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
當蔣加平有了億萬家財之后,為社會創造價值,承擔社會責任,回報社會,成了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地處宜興西郊的徐舍鎮原來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蔣加平多次婉拒其它地方政府更加優惠的投資邀請,堅決將主要的資金重點投放在家鄉。現在,天地龍集團公司新建總部辦公大樓、宜興天地龍銅業科技園項目都已經落戶徐舍鎮工業集中區。
2005年10月徐舍鎮修建路燈工程,他捐款17萬元;村里筑路,又捐獻2萬元;十運會女足比賽在宜興舉行,為了給宜興人民爭光,他捐款25萬元;建敬老院,他捐贈60萬元;清理河道,他又出資數十萬元;2007年一月在宜興市慈善募捐活動中又率先捐獻1080萬元……近兩年來,蔣加平累計捐贈贊助公益事業資金超過1300萬元。
蔣加平用不凡業績為宜興市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用人格魅力在社會公眾中樹立了形象。2005年,他被評為宜興市十大青年創業典型;同年11月,他被共青團中央、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2006年他被評為無錫市“十大杰出青年”、“十大青年企業家”、“關愛員工優秀民營企業家”;同年,被評為“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無錫市勞動模范”、“無錫市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無錫市優秀企業家”、“中國改革十大最具影響力新銳人物”。2007年初,蔣加平被宜興市評為“慈善楷模”、“江蘇省十大杰出青年”,同年年底當選為湖南省十一屆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