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職業人學歷結構與“低學歷”群體分析
在中國的學歷教育中,由低到高依次是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包括碩士、博士)。
1.中國不同層次學歷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不同的
中專——主要培養的是技能型專門人才,即以技工為主。
大專(高職高專)——培養目標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實用性人才,即以高級技術藍領為主。
本科——培養目標是高級專門人才。
研究生——培養目標是拔尖創新性人才。
在四種學歷類型中,國家和社會需求是有所不同的。
國家各級政府、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等主要以招聘本科和研究生為主,近些年研究生比例呈上升的趨勢。而我國私營、民營經濟企業以及第三產業的很多領域中,中專、大專、本科畢業生比例很大。從每年中國各層次畢業生的結構來看,中專生和大專生所占數量在一半以上。
結論:根據我國教育學歷層次的不同,國家需要的人才也是分層次的。所以,從業者應該給自己一個準確的職業定位,為自己設計一個自己能夠實現的職業目標。
2.中國大學的類型決定著國家需要大量的“低學歷”專門人才
中國大學有近1500所大學(2004年統計),可以劃分成四個類型:研究型大學(約占7%)、教學研究型大學(28%)、教學型大學(9%)、高職高專院校(56%)。
從中國高校的學生比例可以看出,中國的人才也是按一定層次和結構培養的,其中在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中,高職高專占了將近 60%,再加上人數眾多的中專生,共同構成了中國經濟建設中的基層骨干隊伍。所以,不是學歷低,就意味著找不著工作,相反,只要所謂的“低學歷”(中專 、大專)從業者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很好地解決各類問題并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低學歷”職業人也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二、求職擇業,“低學歷”出路在哪里?
什么是低學歷?通常是指中專畢業生和高職高專的大專畢業生。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大專生中遠程網絡學院、自考以及通過自考專升本畢業的大學生,不少人也把自己視為“低學歷”群體。
1.企業需要的三種人
不同企業、用人單位在用人的過程中,對錄用的人才也有不同的區分。一般企業里都明顯存在著的三種人才:就業型人才、職業型人才和愛業型人才。
就業型職業人—— 薪資比較低,他們主要是滿足先有份工作的目的,考慮最多的是自身的生存。一般來說,他們的工作強度大,時間長,待遇低,但企業又需要且不可缺少這個類型的人。
職業型職業人
—— 一般都是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他們是企業各主要業務崗位最需要的人才。他們是企業財富創造的主力和骨干。只要他們對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觀認可,企業會慷慨出資對他們進行各種培訓和培養,會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這種人才一般占企業人數的 15%~ 20%左右。他們的薪資一般來說比較高。
愛業型職業人——這類人才對薪資考慮得不是太多,對該行業和職位更加關注,只要能在自己喜歡的這個企業工作就心滿意足了。一般來說,企業給他們的薪資往往略高于企業平均薪資水平。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三個層次的人才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企業利潤的主要創造者是職業型人才,維護企業正常運作的是愛業型和就業型人才。對一個企業來說,一般情況下,就業型和愛業型人才群體中“低學歷”職業人相對較多。
2.“低學歷”“吃虧”在哪里?
學歷等于能力嗎?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文憑無用”。說文憑無用,不是說學習不重要,相反一個職業人應該具有某個領域系統的理論知識,應該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文憑無用”的觀點強調的是學歷不等于學力,文憑只能表明你接受過某個層次的學習,而能力則是一個人將學習的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工作,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轉化而來的產物。對職業人來說,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是最重要的。
結論:“低學歷”不可怕,可怕的是“低學力”和低能力。
“低學歷”職業人,低在哪些方向?
第一,低在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和職業規劃。
有目標,才有動力;有可行的規劃才有可能成功。
很多“低學歷”者在求職擇業的過程中屢屢敗北,最后得出了一個結論:是自己的學歷低,所以找不到工作。其實不然,無論什么學歷的人,如果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和方向,是不可能有奮進的動力的。不能說學歷低,就找不到工作,“低學歷”并不是找不到工作的代名詞。
對于任何一個職業人來說,樹立目標,進行充分的積累和準備,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和人生目標。
第二,低在缺乏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人的學習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通過學習科學知識,豐富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每個人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和思路往往不同,這就導致了能力上的差異。
通常來說,學習有兩種典型類型,被動的考試型學習和主動型能力學習。被動型考試學習就是圍繞考試進行的被動學習。主動型能力學習就是結合自己職業方向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進行主動性的知識學習和補充。
“低學歷”者要想彌補“學歷低”的不足,一定要首先改變自己的學習習慣,變被動的考試型學習為主動型能力學習,把占有知識、消化知識和應用知識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有可能積累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低在缺乏必要的自信心,輸在“面子”心理上。
由于中專和大專畢業生層次較多,每年數量很大,加上近些年本科畢業生數量驟增,越來越的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往往更看中本科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職位競爭的激烈程度,影響到中專、大專學生在就業時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逐漸被認為是“學歷低”的群體。
“學歷低”說到底是一種擇業過程中自卑心理的一種表現,是就業競爭中的一種“逃避心理”、“自我安慰心理”和“面子心理”。
雖然當今社會學歷、文憑必不可少,但對眾多的用人單位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和實際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單純的學歷、文憑。因此,“低學歷”只是一種相對的提法。
看看我們的周圍,學歷低的同事,并不一定就比高學歷的能力低,有不少“低學歷”的職業人業績出眾。“學歷”雖低,但能力比較強的人才,對企業來說屬于具有可塑性的人才,如果認可企業的價值觀,企業會重點培養你,還會出資對其進行全面的培養。
所以,凡事都要辯證來看,“學歷低”只是相對而言,不能把“學歷低”與找工作難硬性地扯在一起。
第四,低在沒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當今社會知識快速更新,“低學歷”一族,完全可以通過繼續學習、培訓、進修來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如果你學歷不高,你就應該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和方向,進行必要的知識充電、學歷的提升和能力提高,從而從根本上提升你自身的核心職業競爭力。
3.“低學歷”者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首先,要了解職業人自身成長的規律。
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從學校到單位,從大學生到職業人,都需要經歷職業導入期——職業成長期——職業貢獻期和職業發展期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導入期——員工對單位由陌生到熟悉,對業務由生疏到熟練,對單位環境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這段時間一般在1~ 3個月之間。
第二階段:成長期——隨著員工崗位的確定和對業務的熟悉,各種能力在公司的培育下快速成長。一般需要 1~ 2年的時間。
第三階段:貢獻期和發展期——員工開始為公司創造利益,與此同時,員工也在相應的職業領域有所發展。一般需要 3~ 5年的時間。
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有兩個關鍵的階段,第一個關鍵階段是由導入期向成長期過渡;第二關鍵期是成長期的中后期。
第一個關鍵階段,本階段最重要的是通過對單位的了解和業務的熟悉,確定自己的崗位是否是自己的職業夢想,通過導入期的磨合、了解,重新修訂和完善自身的職業定位。
第二個關鍵期,由于自身已經成為業務熟手和骨干,面對內部其他崗位和外部其他公司的各種誘惑,是留還是到另一個單位謀求更好的發展,就成為這個時期最難抉擇的問題。
其次,明確職業目標,圍繞目標進行充分準備。
“低學歷”的職業人,首先要清楚自己有什么 ?自己最缺什么 ?自己最弱的是什么?自己的職業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又是什么?俗話說:“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如果自己的“學歷低”,就應該認真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的每一步,盡最大的努力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實踐的鍛煉,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準確的職業定位的關鍵是知己知彼,即了解自己喜歡什么,適合做什么,能夠做什么;了解自己選擇的職位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該職位的升遷途徑和薪資提升的情況。準確的職業定位就可以保證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職業目標和方向,就不會在職業發展中出現迷茫。
第三,終身學習,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
任何的職業人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最新的資訊和思想、觀念,都需要檢查性地為自己充電,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和職業競爭力,才能以“低學歷”,創造出“高學力”,才能真正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