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打預防針,是為了防止孩子得病。可是,孩子接種后反而“生病”了:發燒、起疹子,這是怎么回事?
診室回放鏡頭1

6 個月的寶寶接種百白破疫苗后,出現了38.5℃的發熱,而且接種的部位出現硬結、紅腫,還伴有壓痛。媽媽懷疑是不是護士打針時沒有消毒干凈造成了局部感染?醫生解釋說這是接種疫苗后的正常反應,媽媽卻半信半疑:這已經是寶寶第三次接種同種疫苗了,怎么前兩次卻沒有這樣的反應?
預防接種當然會給孩子帶來預防疾病的效果。可是,疫苗是怎么得來的?它們除了能夠預防疾病外,還可能給孩子帶來什么?這些問題可能家長并沒有仔細想過。而當醫生拒絕給孩子接種某種疫苗,或當預防接種后孩子出現發熱等反應時,家長才開始擔憂、疑惑——
診室回放鏡頭2
9 個月的貝貝做了常規查體后,接種了“乙型腦炎病毒”疫苗。接種前,醫生曾問家長孩子是否有食物過敏史,家長回答說沒有。可是接種疫苗后5 ~ 6 小時,貝貝全身出現了大片紅疹,而且看貝貝的表現似乎是很癢的樣子。于是,家長趕緊帶著孩子回到醫院,醫生確定為疫苗過敏。接受抗過敏治療后,貝貝的情況得到控制。后來媽媽才想起來, 貝貝在4個月時,吃雞蛋后曾經出現過濕疹,后來就沒有再給他吃過雞蛋。而當醫生問及孩子過敏史時,家長一下沒想起來。
孩子對疫苗過敏究竟是與他的過敏體質有關呢,還是與疫苗的質量有關?
疫苗反應:身體有備而戰的結果
所有疫苗都會“誘騙”嬰兒的免疫系統,使其誤認為嬰兒真的被細菌或病毒侵犯了,免疫系統就會產生相應的抗體,用來擊敗這種特定的“感染”。這樣,等以后嬰兒真正被病毒或細菌侵犯時,身體已事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免疫系統已擁有的抗體就會將其殺滅。當疫苗“誘騙”嬰兒的免疫系統時,機體為了產生抗體就會出現“反抗”。嬰兒的免疫系統在逐漸成熟,對抗疫苗的反抗能力也日趨強烈,機體內產生的抗體水平也就逐漸增高,當然預防接種后“反應”也就越來越強烈。常見的預防接種反應主要包括:發熱,有時甚至高熱;注射局部紅腫等。這些反應都是短暫的,一般持續2 ~ 3 天。
為了提高預防接種的效果,一些疫苗需要加強接種。后續的加強接種,不僅可以延長同種疫苗預防接種的效果,更主要的是隨著孩子免疫系統的逐漸成熟,會產生更強烈的反應,獲得更高的抗體水平。換句話說,預防接種后機體反應越強烈,意味著接種后人體內產生抗體的水平越高,預防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強。寶寶第三次接種后出現反應的情況就很好解釋了。
疫苗還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副產品”
疫苗除了可以刺激孩子的免疫系統, 產生相應抗體外,還可能給孩子帶來其他的問題。因為疫苗來自細菌或病毒這些異性蛋白質的復制物、提取物,或者其中含有培育病毒、細菌生長的介質蛋白,比如:雞胚、鼠腎細胞等,有可能導致孩子出現過敏等表現,就像貝貝出現的情況。所以,在孩子接種疫苗前, 家長必須請教醫生,了解要接種的疫苗可能含有的異性蛋白種類,并告訴孩子平日飲食中出現過的食物過敏或不耐受的情況,由醫生決定孩子是否可以接種相應的疫苗。
疫苗中的穩定劑、添加劑等其他添加物,也可能給孩子造成不利。比如,過去有些疫苗采用含汞原料作為防腐劑。所以,家長在選擇疫苗時,不要僅僅從價錢上考慮,而且要了解其中的成分是否有可能給孩子造成不應有的傷害。另外,一次預防接種采用多種疫苗同時注射對孩子是否會出現損傷等問題,都要征求醫生的意見。
本期診室小結
● 為了使孩子安全有效地接種疫苗,接種前,家長應該就預防接種的應有效果、常見的接種反應、添加成分的安全性、孩子當時狀況是否可以接受疫苗接種等問題與醫生交流,并詳細閱讀說明書,了解疫苗的相關問題。
● 預防接種后會出現一些反應,這是疫苗在刺激孩子的免疫系統,使其產生抗體的原因。
● 接種疫苗有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過敏等其他問題。
● 如果遇到孩子接種后出現發熱、過敏等情況,就診時一定要向醫生說明預防接種的情況,以免實施不該有的治療。
相關鏈接:
疫苗多多,種類不同
預防接種,也稱為疫苗接種或免疫接種,是為了增強嬰兒預防特殊感染的能力,使嬰兒免受嚴重感染性,特別是傳染性疾病,有時甚至是致命性疾病的侵襲。預防接種使用的藥物稱為疫苗,這些疫苗可分為很多種類。
有些疫苗是實驗室內人造的細菌或病毒部分結構的復制品,稱為重組疫苗,例如: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疫苗;有些是黏附于細菌上的蛋白質,稱為結合疫苗,比如b 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還有少數疫苗就是完整的細菌和病毒,但是這些細菌和病毒已通過加熱處理,其中的蛋白已變性,成為無活性和無害的物質,這類疫苗稱為滅活疫苗或死疫苗,比如流腦疫苗等;另外,有一些疫苗就是從活病毒制備而來,病毒通過減弱毒性的處理,形成疫苗,這種疫苗不會引起完整的疾病過程,稱為減毒活疫苗,比如:麻疹、腮腺炎和風疹聯合疫苗,水痘疫苗,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和流感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