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人唱“對臺戲”
Q:我兒子現在2歲3個月,調皮、倔強、自尊心強,故意和我們唱對臺戲,而且犯了錯誤,
任我們“嚴刑逼問”也絕不承認錯誤,還會“武力反抗”。我們也知道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但也實在想不出好辦法來解決問題。請您幫我們支個招兒吧。
A :2歲,一個說“不”的年代。這是自主的開端。孩子幾乎對每件事情都要說“不”,以此來試驗自己的獨立自主。

2歲,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充滿探索欲望的年代。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是玩具,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是游戲。不讓動?昨天他夠不著,今天他就了;昨天你能看住他的手,今天你卻看不住他的腳。他肯定不明白,大人天天都開的冰箱看上去那么好玩,為什么他就不能開;大人天天都在廚房里擺弄的瓶瓶罐罐那么有趣,為什么就是不讓他摸。
2歲,一個對自己的動作控制得還不是那么好的年代。他真的不知道,幫姥姥澆花,為什么會弄得滿地水;幫爸爸遞工具,為什么釘子卻撒了一地。
2歲,一個還沒有建立起清晰的是非觀的年代。就算他記得你說過鄰家的小朋友不能打,好東西要大家分享,但是,他還是不明白,自己到底“錯”在哪里。因為,大人急了也會打他;他把好東西讓給小朋友了,自己就沒有了……
面對這么可愛的2歲,我們真的沒有理由“嚴刑”逼問,更沒有必要讓他去“承認錯誤”。卻有必要看看他的“錯誤”屬于哪一類。針對不同的情形,作不同的處理:
1.給孩子越來越多的決定權:今天穿紅襪子還是白襪子?寶寶說了算!今晚吃蘋果還是橘子?也是寶寶說了算!今天的橘子吃兩瓣還是三瓣,還是寶寶說了算!這些決定,其實沒有什么對錯之分,卻會給寶寶一個好感覺:他可以做決定了!自主,可是孩子自我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些決定中,孩子也更加明確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到底有什么能力。
2.劃定探索的范圍:孩子能探索到的范圍越來越大,但是不是都能由著他去呢?當然不能!因為有許多潛在的危險孩子并不知道。所以我們除了在環境布置方面盡量注意安全外,還要給孩子“危險”的概念:冒著熱氣的水杯不能抓——燙,危險;電源插座不能玩——有電,危險;窗臺不能爬——高,危險;廚房的煤氣不動——危險!給孩子這些概念,要反復、要堅決,有時還要有意讓孩子嘗些苦頭,比如讓孩子感受什么是燙。
3.允許動作失誤:孩子有許多想擺弄的東西,正是這種好奇推動著他不斷地動,不斷地練習,在練習中,動作也不斷精細化。所以,水端不穩、東西沒放好就松了手、不留神碰翻了花瓶是這個階段常有的失誤。有時,失誤的結果就讓孩子夠緊張的了,與其讓孩子承認什么錯誤,不如讓孩子多做些這類事情,多指導,多練習,趁孩子有興趣的時候,給孩子足夠的機會,發展他對動作的控制能力。
4.有要求也要有榜樣:果汁灑了,我們和孩子都會惋惜;床上的被子臟亂了,卻往往只有父母生氣。在失誤被發現之后,我們往往容易追究:“誰干的?”如果承認的結果是被批評,孩子則寧愿相信那些失誤沒有發生。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給孩子坦誠的榜樣:“對不起,今天爸爸把寶寶搭好的積木碰倒了。”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還要教孩子及時彌補失誤的方法:“咱們一起用抹布把果汁擦干凈吧!”在具體的活動中,孩子更愿意模仿而不是對抗。
偏愛一方
Q:我的孩子2歲3個月,我很忙,她爸爸帶她較多。我雖很少打她(她爸爸打的比較多),好吃的一般都是我買,但孩子仍然認為爸爸好,有時甚至哭鬧不讓我進家門。我不知道該怎樣提高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A :從提問中,看不到平日里你們之間到底是怎樣交流的,但我卻看到了一個“打”字。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如何,打都是不值得提倡的。要做到不打,心中要有一根尊重孩子的弦,并以此為出發點來理解孩子。

2歲多的孩子不論做錯什么、說錯什么,其實都不值得我們氣惱。靜下心來想想,也許她是想驗證某些新想法,也許她是想測試一下自己的支配能力。行動的直接后果就會讓她學到許多:水杯端不穩水會灑出來;洗手不小心衣服會弄濕;不讓媽媽進門不僅阻止不了,而且爸爸媽媽都會不高興……
2歲多的孩子也不僅僅有物質需要,還有很強的情感需要。安全感是她探索世界的基礎,她需要和撫養人建立很強的安全依戀關系,才能安穩地邁出獨立的腳步。她和撫養人之間的安全依戀的建立,包括對她日常生活需要的即時解決,包括彼此之間的肌膚相親,包括對她
創意的欣賞和分享,包括在她遇到難題的時候的及時幫助,包括彼此能一起放松、開心地游戲,包括相處時她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的增長與進步,包括她對撫養人情緒的清晰感受和預期……所有這些,我希望你都不要以一個“忙”字而忽視。
當孩子在你心中的地位提高了,也許你就會看到另一個結果。
另外,孩子需要我們全心全意地去愛,但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逐漸知道我們的需要,讓孩子學會愛我們,愛最愛她的人。帶給未來一個懂得被愛也懂得愛的孩子,會讓大家都擁有更多的幸福。
模仿能力弱
Q:鄰居家剛1歲多的小朋友看我拿掃把掃地都會模仿,我兒子卻做不到。不知道這會不會和我以前對待他的方式有關:一是他小的時候愛撕紙,那會兒照看的人少,我經常是采取限制的態度;二是他說話特晚,那一段時間我特別著急,心態非常不好。請您幫忙分析一下,謝謝!
A :短短幾行字,我沒有得到多少孩子狀態的信息,卻感受到了一位母親的焦慮。看來,孩子生活在你的焦慮中已經3年了,我從這幾行字中都能感受到的情緒,幼小而敏感的孩子也一定會有感受的。
因為孩子的情況了解得太少,所以究竟模仿力強弱,很多事情還要靠父母來判斷。讓我們試著以更客觀的目光找一找孩子的模仿能力到底怎樣吧:
看樣子,孩子現在已經會說話了。學說話可一定是要有模仿的。
孩子現在會走了嗎?會跑了嗎?會自己吃飯了嗎?會自己洗手了嗎?……在所有這些會做的動作中,都有模仿的功勞。
孩子會羨慕別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嗎?孩子會眼饞別的孩子口中的棒棒糖嗎?孩子愿意鉆進廚房“幫”你擺弄鍋碗瓢盆嗎?想一想,當模仿在這些讓我們頭疼的行為中出現時,我們會是什么態度呢?如果從中我們看不到孩子的智慧,那心情也真的很難放松。
孩子的模仿有時候是直接的,你說一句,他說一句,就像一個回音壁;孩子的模仿有時候又是間接的,你說了許多,他一句不說,甚至跟沒聽見似的,等不知哪一天,突然又重述出來,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研究者們稱這種現象為“延遲模仿”,這在孩子的學習中是相當普遍的。能夠延遲模仿,說明孩子的長時記憶能力比較強。
孩子不是機器,是一個有自己的意愿、有自己的興趣的人,對當前不感興趣的事情不模仿,雖然會讓我們失望,但絕對無法判斷他是否真的模仿力差。
其實,孩子的學習,也不僅僅是模仿,他還有自己的創造。把學來的詞、句、動作加以改造,按自己的意愿組合成自己的語言和動作,這是比模仿更高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