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毛”洗澡記
2001年7月5日
毛毛剛出生的那幾天,每天都在醫院里洗澡。護士還趁機教爸爸媽媽如何給孩子洗澡。
那是最最好玩的時候。一排嬰兒車整齊地排在嬰兒浴室里,每個車上躺著一個剛出生幾天的小寶貝。男孩子穿藍色衣服,女孩子穿粉色衣服。但衣服的式樣都相同,所以明顯有區別的就只有頭發了。輪到毛毛的時候,看見去“見習”給寶寶洗澡的我,護士大叫:“原來這個小黃毛是你的孩子?。 甭牭梦叶伎炜蘖?!我心里這個恨啊,恨自己的核桃吃少了!恨自己為什么給女兒起了個昵稱叫“毛毛”,卻不注意自己的老公偏偏姓黃”!
護士邊給女兒洗澡,邊開心地說:“我就喜歡這個小黃毛。你看她的皮膚,配著這頭發,多好看。長大了還不用花錢染發了呢!”聽了她的話,我仔細地看看女兒,的確,她白皙的皮膚和陽光下呈現的金黃色澤的頭發真的很相配呢!
不僅孩子每天要洗澡,醫院也不反對媽媽們每天洗澡。每天洗掉奶腥味和汗味,穿上干凈柔軟的睡衣,真的是身心放松。
出院回家后,我每天都給女兒洗澡,然后按照醫生的指導給她進行全身按摩。陽光充足的下午,按摩后的她就趴在我的肚子上,享受一個小時的日光浴。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她的情緒總是出奇的好!說來很多人都不信,女兒出生后,幾乎每天都洗澡,有時還會一天洗兩次呢!要知道,她可是出生在正月里??!
心理師點評
觀念影響結果
聽很多媽媽說過,坐月子的時候,雖然渾身難受,覺得自己都快臭了也不敢洗澡。有的媽媽甚至說連頭發也不能梳。但凡有人忍不住偷偷地洗了澡,就會挨婆婆或媽媽的罵,而且更不用提給孩子洗澡了。如果你終于說服全家給孩子洗澡,那就意味著全家進入了“備戰”狀態:精神緊張,聲勢浩大,手忙腳亂,生怕把孩子凍著。但是,結果卻往往是,洗澡后,孩子真的感冒、發燒起來。老人便會把主張給孩子洗澡的你一通數落。還有,那些在月子里偷偷洗過澡、梳了頭、刷了牙的媽媽還真的會在以后的日子里出現頭疼、牙疼或者“落”下了這樣或那樣的毛病。真的不能洗澡嗎?
洗澡影響健康?
其實,并不是洗澡本身會導致健康問題,而是我們頭腦中關于洗澡的觀念影響了洗澡的結果。有個媽媽總告訴孩子,洗澡后頭發沒有干就去睡覺,一定會頭疼。這個孩子偶爾有一次頭發沒有干透的時候就睡著了,醒來后果然覺得頭部不舒服。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暗示的結果。沒有這種觀念的人,在相同的情況中,并不會感到有什么不舒服。
化“洗澡”干戈為享受
除了自我暗示,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人際沖突導致的緊張。撫養孩子,通常都會是老人或者保姆和年輕的爸爸媽媽一同來承擔這個重任。但是,每個人的觀念和習慣可能會非常不同,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習慣就差別很大;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也有非常大的差別。又因為對一件事的處理方式不同,有時就會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無法相互理解,引發沖突。而這種在“敏感時期”的沖突則直接會引起新媽媽內在的緊張和焦慮,導致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赡苁沁@種身體狀態會對將來的健康產生影響,而不是洗澡本身。
所以,建議如果在撫養孩子方面家人的觀念差異很大,最好在孩子沒出生之前,家人都去參加醫院的養育孩子的輔導課程。你還可以動用其他更多的外界力量去幫助家人,尤其是老人接受比較科學的育兒觀念。這樣大家就容易相互理解和配合了。那么,在自己洗澡以及在給孩子洗澡這樣的事情上,你就能每次都充分地去享受,而不是面對家人之間的沖突。
爬行“動物”
2001年5月20日
毛毛的外婆雖然 61 歲了,但是觀念卻很新。她照顧外孫女的時候,并不只是從經驗出發,而是經常參加各種培訓,閱讀相關書籍。她所涉獵的書不僅有育兒方面的,還有我的家庭治療專業書。有時她還會和我談論她的培訓和閱讀心得,還有她的觀察和思考,甚至她還會在外孫女身上做“心理學實驗”。
毛毛 8 個多月時會爬了,活動范圍擴大了很多。那時我已經上班,白天媽媽一個人照顧毛毛更費心了??墒撬齾s樂在其中。有一天,媽媽告訴我:“今天我把毛毛放在北邊臥室的地板上,然后我到南邊的陽臺上發出一些聲響。結果她很快就爬了 15 米,開心地找到我了!”我在為毛毛的“爬技”提高高興之余,也很佩服老太太的“實驗”勇氣。
愛爬的孩子,從不挑剔地點。在小區的活動廣場里,每天都有很多孩子在一起“聚會”。所有的老人、阿姨都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凈凈的,并牽在手里或者抱在懷里“展覽”。毛毛很快就成了那里最出名的孩子。不過,卻并不是因為她的衣著或乖巧,別人也并不熟悉她的大名,而是習慣地把她稱做“那個到處亂爬的孩子”。
我想很多時候,這個稱呼里面是有些貶義的。但是我的媽媽顯然是很好地頂住了來自那個群體的壓力,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做法。要知道總是不斷有人善意地提醒她地上有很多臟東西,還有些人覺得那個爬得臟兮兮的孩子的家長簡直就是瘋了。
由于我的贊同和鼓勵,媽媽也干得很徹底。她索性把毛毛全副武裝起來——肘部和膝蓋處的衣服都格外加厚了兩層,以減少對皮膚的摩擦;還在她的小屁股上綁了一個棉墊防止她爬累了直接坐在地上時著涼……毛毛樂此不疲地當著爬行“動物”。有時,她會在花池附近坐很久,因為她發現了那里的螞蟻洞并試圖控制螞蟻行進的方向。
心理師點評
重要一課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總在猜測,那些穿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的,被大人一直牽著手的孩子,會不會心里發瘋地想像毛毛一樣到處爬一爬。反正上學后,他們中會有一些人被老師或家長送來做心理輔導。我給他們的一個建議則是,去某些機構做一做“感覺統合訓練”。其實這個聽上去很深奧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補上“爬行”這一課,而且是花錢讓孩子去練習爬行。
發展心理學認為,爬行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缺少這一個環節,可能對孩子身心的很多方面帶來負面影響。
但是,有時堅持做一件自己認為很重要的事情時,會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就更要經常承受這樣的壓力。比如我有一次去銀行辦事,就讓毛毛在大廳里隨便爬。一個中年女士走過來非常嚴肅地跟我講:“不要這樣對待孩子。即便你不是她的媽媽,也不要這么虐待她。”她一定是認為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保姆。面臨這些壓力,你難免會焦慮。但是如果你堅信自己的做法對孩子有利,而且結果也確實如此的話,那么除了堅持,你還可以學會交流和尋找支持。
專家介紹
劉丹,心理學博士。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方向博士畢業,現任清華大學學生心理咨詢中心臨床督導。具有非常豐富的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治療的經驗。曾接受首期中德高級心理師連續培訓項目。在這個專欄里,身兼媽媽和心理咨詢師這兩個重要職位的她,將用一則則生動有趣的日記故事,以及從故事中提煉出來的心理學知識,幫助更多的媽媽調整心理、和心態,做“聰明”的媽媽,做真正會愛孩子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