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美國的時候,我們一家租住在一個住戶大多是華人的社區。我的房東羅斯先生是位50多歲的美國人,他為人幽默風趣,整天笑呵呵的。
一天,羅斯先生左手背上長了一個小腫包,奇癢無比。看到他時不時地用手抓撓,我就勸他早點去醫院看看。羅斯說:“我得先問問我的家庭醫生。”
羅斯給家庭醫生打電話說了自己的癥狀后,醫生和他約定,一周后親自到羅斯家里來問診。
我不解地問羅斯為什么不直接去醫院。羅斯先生解釋道:“家庭醫生說我這病不屬于急診范圍。如果非要去醫院看急診,保險公司是不會報銷醫藥費的,自己出這筆醫藥費很不劃算。”
“那怎么不馬上請家庭醫生過來,卻要預約呢?”
“幾乎每個美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他們會根據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決定出診時間。我這是皮膚病,因此就排到了后面。”羅斯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
一周后,家庭醫生果然提著藥箱來到了羅斯家。他看了看羅斯手上的腫包,一下子確定不了病因,也就不敢開處方。于是就給羅斯開了一張預約單。讓羅斯憑此單去當地一家醫院預約看病。
第二天羅斯就和醫院約好時間,居然是一個月后的某一天。
我為羅斯感到憤憤不平,在現代化程度如此高的美國,看個病咋這么難呢?羅斯卻平靜地說:“這種預約看病的方式我們已經習慣了。”
以后的日子,羅斯一直忍受著手癢的煎熬,可憐巴巴地等著就診的日子。我勸他自己去藥店買點藥,他撇撇嘴說:“藥店有嚴格的制度,沒有醫生的處方,藥店是不敢隨便賣藥給患者的。”
羅斯就這樣度日如年,眼巴巴地盼著去醫院。這期間,恰好一位租住羅斯房子的中國人來交房租。這位中國人在國內是個中醫,他看了一下羅斯手上的腫包,說:“你手上的腫包是被蟲子叮咬所致。我剛好從中國帶了幾盒清涼油,你每天在患處抹三次,三天后病就能好。”羅斯抹了三天清涼油,病真的好了。羅斯高興地豎起大拇指說:“清涼油真是神藥啊!”
一個月后,到了羅斯預約看病的日子,羅斯依然要去醫院。
“羅斯,您的病不是已經好了嗎?為什么還去醫院呢?”我不解地問他。
“不去不行啊!已經和醫院預約就診,時間到了,不去的話會留下不良記錄,下次再看病會很麻煩的。因為要到醫院看病我請了一天的假,老板還要扣薪水呢!”羅斯無奈地說。
真沒想到,在美國,政府可以出動直升機救護急診病人,慢性病人看病卻這么難!
(責編 陳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