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很難將2007年視為平淡的—年。年初有“重新發明手機”的iPhone高調暖場,年中轟轟烈烈的《華爾街日報》收購案無論從主演還是故事都堪稱大制作,稍后就是年終特別奉上華爾街地震兩名頂級金融機構CEO離任,多位華爾街傳奇光芒不再,竟還有高盛這么一家屹立不動的鮮活傳說……
但就像人們常說的:雖然世界是平的,但中國和歐美商界仍有“時差”。2007年對于這個流動性過剩的過度來說,更像一個盤整期。沒有異軍突起的新銳企業,沒有風靡全國的創新作品,只有家家一本難念的經。隨著Tom在線退市,原本支撐著中國網絡業的無線增值服務正式告別其黃金時代;而在巨人、完美時空和金山們紛紛上市后,已經具有百億美元規模的網游市場也遭到資本市場的質疑;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相互救贖并未實現;超過4000萬部“黑手機”的熱銷讓國產手機產業經受著前所未見的脆弱時刻……
人們需要新的智慧與新的創造——2008,多么像一個新起點?

在連續兩年將年度創新面孔選為歐美創新者(提示:2005年,Skype的創始人尼古拉斯·曾斯特姆;2006年,YouTube創始人陳士俊)之后,兩名中國人成為《環球企業家》2007年的創新人物。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和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此刻是極富代表性的。他們代表著中國為數眾多的從“模仿式創新”開始的創業者,同時,他們代表著在掘到第一桶金后試圖找到下一根利潤支柱的進取者,以及迅速將公司擴張至數千人規模而遇到巨大管理挑戰的“學徒”。當然,即使最挑剔的評論者也會承認,騰訊和百度代表著中國互聯網業的方向與性格。
這或許也是中國最富戲劇色彩的一對企業家。某種程度上,馬化騰和李彥宏仿佛“兄弟”。這兩個同樣內向、收斂的人,不動聲色的經受著業界長達數年的看低,一南一北成就了中國網絡業最難撼動的力量。硬幣的另一面是,這兩家中國網絡業的重量級選手,可能成為未來最針鋒相對的對手。眾所周知,騰訊研究搜索引擎,而百度很可能在2008年初推出自己的即時聊天軟件。
在過去一年里,關于馬、李二人的微妙關系,已經成為不少媒體刻意描畫的對象。但外界無從得知他們的真實想法:李彥宏已經有700余天沒有接受中國媒體專訪,而馬化騰同樣極少面對記者——這正是你手上這本《環球企業家》所具備的獨特價值。
“跟李彥宏很早就很熟了。我們兩家公司都還很弱小的時候就經常聊天,就像同病相憐,看著那幾個大佬在上面,我們幾個在下面耕耘自己的那塊地。但我們的發展思路有點像,而且雙方比較投緣。”這是來自馬化騰的對雙方淵源的最直接描述。
“我不認為他搜索會做起來。我也不認為我能夠把他現在最掙錢的那塊能夠拿過來。至少三五年之內我不會搶他主要的飯碗。”關于未來,李彥宏給出了—個相對決絕的回答。
在本期雜志中,您還可以看到網絡游戲這樣—個百億美元市場如何走到下一個十字路口,網吧這一地下創新中心怎樣影響中國的眾多項級企業,一個大學生如何打造中國的“米老鼠”,以及一年前暢銷中國的“明”手機的設計師陳銘鏞分析iPhone,中國最善于學習Facebook的創業者王興解讀acebook。
一如既往,創新的未來屬于那些在冬天努力尋找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