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初,寒流籠罩著香港,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了這個城市的股市和樓市,也讓麇集于此的國際金融機構陷入困頓,但這也給中國內地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拓展業務的機遇。
1998年1月26日,中國工商銀行宣布與香港東亞銀行組建工商東亞金融控股公司,由其整體收購英國國民西敏銀行所屬西敏證券亞洲有限公司,并更名為工商東亞,工行和東亞持股比例分別為60%和25%,工商東亞將以中國及其香港地區作為主要業務地區,從事企業融資、財務顧問、上市保薦、直接投資、證券包銷、證券交易等業務,工行由此擁有了自己的投行部門。
國民西敏寺銀行表示,出售行為與其收縮投行業務的戰略一致。事實上,受金融風暴的影響,相當多公司在香港IPO的計劃被迫擱淺,進而使多家金融機構亞洲投行業務萎縮,不得不加以出售和進行裁員。
而這對于正處在變革之中的工行,卻意外打開了更大的業務空間。這家規模在全球居于前列的銀行一直以來僅僅擁有最簡單的存貸款業務,而與一家能夠提供國際流行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現代銀行相去甚遠。此時,中國的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的改革都處在十字路口,按照已經選定的改革路徑,工商銀行要完成向一家商業化銀行的轉型,這意味著必須增加那些具有更高技術含量和利潤率的新型業務。同時,國有企業改革也將股份制改造和海外上市看成了種理想的解決方案,大型國有企業的海外IPO計劃已經在陸續擬定當中,通常情況下這些大型國企都是工行主要的客戶,工行自然希望能夠分享這些超大型IPO項目,而建設銀行和美國的摩根士丹利組建合資投行中金公司的示范效應,更使得工行成立自己的投行部門刻不容緩。
亞洲金融危機后香港金融機構的困境使工商選擇了直接通過收購擁有投行業務的捷徑,在最具想象力的描述中,工行將從此向金融超市的方向發展,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和產品,成為中國的花旗銀行。
后續;1998年,廣東在港的大型窗口企業粵海集團陷入債務危機,剛剛成立工商東亞以粵企集團核心企業粵海投資財務顧問的身份,著手這起香港歷史上最大的資產和債務重組,從此聲名大振。1999年,香港推出創業板,工商東亞又先后承銷浩倫農業、裕興電腦,逐步躋身香港主要投行行列。而工商銀行在經過國家注資、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完成股份制改革和海外上市后,接下來更在市值上超越了花旗銀行成為全球第一大銀行。與此同時,工行的國際收購也未停止,2007年10月,工行宣布以54.6億美元收購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完成了其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對外直接投資。
遭遇首次反傾銷
1988年,歐洲第一次領教了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的威力。為了限制上年進口量激增的中國產短褲和內衣的數量,英國紡織工會不得不要求政府從本年度開始對中國此類產品實行進口配額限制。
根據英國紡織工會的統計,1987年從中國進口的內衣達到了600萬件,比1986年的進口量125萬件增幅超過3倍。紡織工會解釋中國產品具有不可思議的低價格,每件衣物只要21便士。他們認為如果對此神情況聽之任之,早晚會對英國紡織行業造成沉重打擊。
因此,從1987年秋天開始,英國政府部門不斷出現紡織行業的說客,最終政府同意對中國內衣規定進口數量配額,1988年為300萬件、進入上年實際進口量的一半。
政府官員表示,這將把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限制在十分之一左右,從而降低英國紡織工業所遭受的來自中國的威脅。
后續:當中國制造成為近10年來世界經濟最引人矚目的變化之一時,西方國家發現面對的不僅僅是來自中國廉價的紡織品,在它們的大型超市中,中國已經是最主要的貨品來源地。來自中國的商品抑制了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并改善了這些國家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中國和西方國家的貿易摩擦的頻率大大增加,由歐盟和美國進行的反傾銷調查和貿易制裁涉及中國從鋼鐵到農產品的多個行業。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逐漸開始適應這一國際貿易框架下的游戲規則,由中國發起針對西方國家產品的反傾銷也不時出現,中國已經不再是國際貿易爭端中完全被動的角色。
賽維“觸底反彈”
2001年12月17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太陽能硅片企業賽維LDK發布公告,稱經過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后,認定公司前財務人員司徒偉成的指責不成立,公司不存在虛報庫存及原料質量問題。當日,賽維股價大漲19.95%,收報68.18美元。
這應該是賽維創始人彭小峰樂于看到的情況。過去兩個月中,由于司徒偉成的舉報,該公司的股票從最高76.75美元一路下跌至30多美元,彭小峰的400億資產瞬間縮水一半以上。
據了解,這次獨立調查是賽維委托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兩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兩名LDK獨立董事共同參與的。正因如此,美國投資者部分恢復了對賽維的信心。
不過,司徒偉成仍向本刊表示賽維LDK問題的存在。他指出,這次獨立調查與之前賽維自己進行的內部獨立調查沒有本質區別(參見2007年11月下《賽維浮沉》),兩名獨立董事在賽維都擁有大量股份,其作為獨立公正的第三方存在疑問,而賽維的這次獨立調查完整報告并未對外公布,只公布了結果。
盡管如此,賽維LDK所經歷的這一事件仍對其財務控制的信譽度產生了消極影響。12月18日,LDK股價突破72美元后,又迅速回落至45美元,顯示投資者對賽維的判斷仍存在疑問和分歧。
美國投資者史佳辰經歷了賽維LDK股價的大起大落。12月18日晚,他在電話中告訴《環球企業家》,他堅信LDK沒有問題,他相信既然獨立審查是由德勤和兩家律師事務所參與的,那么如果有問題德勤要負連帶責任。2007年7月,史佳辰購買了5000股LDK股票,兩個月后LDK股票一路下跌,不過史佳辰并沒有拋掉,而是在最低谷的時候選擇了買進,目前他持有20000萬股LDK股票,“不到100美元我不賣。”他說。
不過,他同時也坦言,賽維LDK投資在處理危機時方式比較生硬,而股價恢復性上漲顯示了“市場對這件事情做出了公正的判斷”。
許多市場人士認為,賽維在硅料方面是否存在庫存差異,在3個月之后實際上很難通過獨立調查@iE司徒偉成的指責。唯一值得吸取的教訓是,一家新生的中國明星企業,在海外上市過程中需要審慎對待自己的財務控制,并積極坦誠應對由此而出現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