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企業在中國的存在價值:將在一個更寬泛的歷史范疇中得到詮釋。
在以前的專欄中,我們曾共同回顧了中國的合資企業作為一種特有的經濟存在形式,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末的歷史階段中的成長歷程,以及伴隨其成長所取得的成就與值得總結的經驗?,F在,我想來聊一聊當合資企業度過了初期的矛盾磨合與中期的漸入佳境之后,最近幾年新的發展趨勢。
近期:“聚散相依”的合作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的經濟政策越來越開放,外商投資的途徑也越來越多,在合資企業里中方的政策性優勢也就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本土企業日益成熟的生產工藝水平和整體供應鏈的完善與提高。與此同時,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戰略重點也從早期的以生產制造為主的低風險模式,發展過渡到以高投入的研發和戰略管理為特色的更為成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看到合資企業在兩個方向上的購并趨勢。
由于政策的允許,跨國公司有機會通過回購的方式,把原先的合資企業轉變為自己100%控股的子公司。這種模式,使外商能夠更獨立地實施自己的戰略規劃,同時為中方合作者提供了合理的投資回報,以便用于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原先的合資企業逐漸演變成完全由中方控股的企業,并通過OEM的形式成為原外國投資方的固定供應商。在這種模式中,中方在生產及供應鏈上的優勢和跨國企業的全球性產品開發和渠道管理優勢能夠得到更為充分的配合和發揮。沿著這一發展趨勢,部分中方企業還達成了ODM的外包設計合作模式,從而提升了自己乃至其他中下游企業在整個價值鏈中的地位。
無論是外方回購還是中方控股,合資企業獨資后,一方面保持著與原合作雙方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國內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更是明顯提升。
現狀及未來:另一種合資,另一片天地
當越來越多的合資企業走向獨資時,人們不禁要問:合資企業這種形式是否即將退出我們的視野呢?答案是否定的。當然,因為產業開放時間不一以及性質不同,會有一些合資企業繼續成立或維持。但即使是開放時間最早、開放程度最高的電子行業,合資企業仍然會是:經營模式之一。
現在,許多跨國企業已經把中國的二三級市場作為下一步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能否在中國市場實現廣度和深度上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單純發展國內市場,它將決定跨國企業在國際競爭格局中的地位。然而,跨國公司在這一領域存在著先天的局限,而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壯大起來的本土企業在二三級城市的優勢則顯而易見。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國企業已經成為國際市場上的一支生力軍,但缺乏國際化的品牌與渠道網絡則是制約著許多中國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而在這一點上,跨國公司的優勢也頗具吸引力。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外企業懷著不同的訴求,開始了新一輪的合資嘗試。這種有著全新內涵的合資,估計會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和發展,但至于它會演變成何種形式,抑或成為又一輪并購的起點,目前還不得而知,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20多年來,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合資企業從誕生到發展,從產業鏈較低端的資源配對到產業鏈較高端的戰略合作,演繹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成長軌跡。由上述合資企業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出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對提升整個產業附加價值所起到的非常重要(但可能又不易被量化)的多種貢獻。相信合資企業在中國的存在價值,將在一個更寬泛的歷史范疇中得到更多的應證和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