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實現了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但是這種增長主要還是通過很高的投資率來獲得量規模的擴大,而不是在效率和效益上(也就是“質”)的提高。這種建立在低產業層次和低勞動力成本上的競爭很難持續,也與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提高人民整體生活水平和質量)不符。按照這種模式發展,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可能就是一道坎(就和1980年代拉美經濟一樣),全球資源供應上也無法承受。要想再上一個新臺階,就必須進行產業升級,向建設一個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和更有競爭力的國家經濟發展目標轉變。國家及時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既是一種主動戰略調整,也是經濟總量增長積累到一定程度所面臨的必然要求。
而在企業界,人們往往強調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作用,而忽視了積累的重要。從奇瑞公司自身的創新實踐經驗來看,我們的創新其實也是一種積累,是一種補課,是用10年的時間來補我們落下的100差距的課。主要形式是通過對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將我們曾經沒有打好的基礎,
通過補課的形式給補回來。因為起步晚,底子薄,所以需要我們付出比別人更多一點。當然,光學習還不行,還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通過引進和消化吸收來打基礎;另一方面,我們非常重視在學習和積累的基礎上對未來前沿核心技術的創新和研發,如新能源動力技術、自動無級變速技術和智能電子集成技術等,否則我們就將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就無從談起品牌提升和打造自主國際品牌的戰略目標。
2006年3月,在意大利ItalDesign公司,我見到了世界著名的汽車設計師喬治亞羅先生——國內多款自主品牌汽車的設計都出自他的手筆。盡管已經是70歲的老人,但不斷的創新使他依然保持年輕,充滿了激情,他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他設計的各種產品,從汽車到建筑,到各種生活用品,產品層出不窮,真的讓人感動。
同樣,在德國,我訪問了Junker公司,這個公司的創業過程與奇瑞有點相似,其創始人Erwin Junker先生1962年籌借了1萬多馬克,在一個磨坊里面開始了他的創業。通過不斷思考,不斷創新,目前擁有了80多項專利。最令人敬佩和感動的是,公司創始人Erwin Junker先生快80歲了,但天天仍在想著如何創新,如何和對手競爭。不斷追求新技術和“快吃慢”,是他在交流中一再提及的,它的企業文化就是不甘寂寞、不甘落后和永遠創新。這種對技術創新近乎宗教式狂熱的追求精神,也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么日爾曼人能夠發動兩次世界大戰而又能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的原因了。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創新所需要的另一種東西:激情。這種激情需要勞動者對待自身工作有一種熱愛的態度,以及基于這種態度的敬業精神和刻苦鉆研精神——甚至是那種近乎癡迷和狂熱的激情。同時這種激情也需要我們企業通過建立一整套的創新激勵機制來激發和培養。就是通過這種激勵機制讓每個人的創新成果得到肯定和回報,這樣來激發更大的激情,最終形成一種創新的良性循環。
但同時,創新也是一項嚴謹和枯燥的工作,需要相關人員能夠耐得住寂寞,需要具備踏踏實實的工作作風,任何浮躁和急于求成都將導致前功盡棄,或者給后續工作帶來無窮的麻煩和隱患。 在德國很多企業,一個技校畢業生進入企業以后,要經過3年半完成車銑刨磨等各種技術的必修實習,才能獨立上崗操作,這既提升了員工的技能和動手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踏實精神。正是這種工匠型的社會精神和沉穩踏實的文化,造就了德國今天強大的工業、良好的產品口碑和非常富有競爭力的員工素質。
反觀我們國內,往往一些人干了三年半就覺得自己是人才了,有些新畢業的學生可能半年的實習期都呆不下來,造成很多技術人員都有眼高手低的毛病,這對創新工作來說尤其不利。當然,這種浮躁氣氛與國內特別是汽車行業的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有關。
未來企業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體系的建立需要培養一支充滿創新激情的人才團隊。奇瑞公司在和AVL等國外公司的合作過程中,就非常注重利用與合作伙伴的合作開發實踐來選拔和培訓研發人員,按照“跟著學,挑毛病;干中學,要創新;自己做,要超越”的培訓步驟,培養了一大批適應國際化市場的人才。這就好比輸血和造血的關系,所謂輸血就是學習消化對方在產品開發全流程中的知識和經驗,造血就是通過這種合作開發來提高和完善我們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能力。
創新需要保持一個合理、有效的投入。在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上,奇瑞公司的理念是“再難不難創新”,盡一切可能為創新提供充足的財力保障。我國的企業也普遍具有底子薄、基數小的弱點,就拿奇瑞公司來說,我們的一年的銷售收入,可能還不到跨國公司一年的研發投入多,例如,豐田公司現在一年投入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費用就達到人民幣600億元,約占其年銷售收入的4%左右,福特為49%,通用為3.6%。而在我們這個發展階段,可能投入的比例就要更大一點。所以我說過,企業再難不能難創新,不論在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一定不能放棄對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而且效率要比別人更高,就是投入一樣的錢,做更多的事。現在不管市場銷售情況如何,我們每年都要拿出銷售收入的8%以上用于產品研發,包括整車、發動機、變速箱、關鍵零部件的開發和前沿技術的研究。
建立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秉持嚴謹的科學精神,培養一群真正充滿激情的人,培養一群不斷挑戰技術極限的“瘋子”,讓大家像“求生”一樣“求新”,以創新為目標,以創新為快樂,以創新為動力,一個一個攻克新技術、疑難技術的碉堡,形成別人無法超越的技術優勢,實現“總體技術領先,部分技術壟斷”。我們最終的追求目標就是讓創新成為奇瑞品牌的基因,形成奇瑞公司獨特的創新文化,成為我們企業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