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深刻變化的最新注腳,已經悄悄發生了變化。
在過去很長段時間,中國市場對全球經濟的最大影響來自于制造業的出口。而現在看看數字就知道,一個新的時代正在來臨——據商務部統計,在2005到2009年的投資計劃中,約61.8%的跨國企業把中國作為首選的研發投資目的國,超過了美國(41.2%)和印度(29.4%)。這意味,長期以來外資將中國做為制造基地和銷售市場的局面正在改變。
盡管從外資在華研發中心的戰略層次看,目前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大多從事技術支持和應用研究,但重要性在不斷上升,少數已升級為全球研發中心。比如SAP成都研發中心于2006年4月正式啟動,工作重點是為全球中小企業開發產品,其在中國開發的汽車供應商專用軟件,已在德國投入市場。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環球企業家》在去年推出“2006最佳企業研究院”后,今年第二次繼續對100家知名在華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的“創新引擎”進行了調查,并推出了“2007最佳企業研究院”。
我們調查發現,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開始將中國視為真正的研究基地。如2006年,微軟聯合其在華的14家研發機構成立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成為其全球創新體系的重要節點。當研發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時,在華研發中心傾向于以模塊式嵌入單位的方式參加全球研發體系,以橫向聯合的方式研發單個產品。位于中國的模塊式研發中心多與公司其它機構組成緊密式研發網絡,并研發基于某種重要技術標準的系統產品。其戰略多由總部制定,而模塊式研發中心的技術成果相對于獨立式研發中心更易于在全球體系內流動。
我們還發現,跨國研發中心的重點基礎正從IT擴大到其他領域,包括生物科技、藥品和汽車。諾華制藥2006年底開始投資1億美元在中國設立一個研發中心,是諾華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在全球的八大研發中心之一。早些阿斯利康也宣布將在中國投資1億美元建立研發中心。豐田先后設立了2家研發中心,包括豐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和豐田技術研發交流廣州有限公司。2006年1月三菱汽車在上海成立了海外第三家研發中心。通用汽車和上汽集團合資的上海泛亞技術中心也在近年大幅增加了研發投資,并相對獨立研發了適合本土市場的別克君威系列轎車。
而本土的研發機構,也開始出現國際化的趨勢,本次上榜的四家本土企業,全部都在海外有研發機構或研發人員,都將此做為未來的戰略重點。我們也希望由此出發,中國企業將來會建構更全面,更完善的企業競爭力。
評選說明本次對外資在華研發中心和中國領先企業的研發情況進行的綜合調研,通過向樣本企業發送專題問卷以及公開信息收集來獲取研發資料,同時根據對入圍樣本企業的表現:“研發投入”、“研發體系”、“研發管理”、“研發能力”、“研發合作”等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入圍外企研發機構樣本篩選過程跨國公司開展在華研發的動機和狀態,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作用:跨國公司海外投資的階段性和價值鏈轉移、海外市場重要性、以及公司全球研發戰略與布局等。因此,本次調研的在華外企研發機構樣本,根據以下條件進行選擇。1.母公司的全球研發情況:公司整體研發投入。國際專利申請情況(PCT)、全球研發體系構建重點選擇了研發強度最大的七個行業門類中排序靠前的企業,合計100家跨國公司作為初始調研樣本。2.公司在華業務情況:累積投資額、在華銷售額、中國市場地位與潛力。3.公司在華研發情況:累積研發投資額或目標投資額、人員規模、在華研發體系構建、對華技術合作(與政府、高校、本地企業聯合研發和人員培訓)、研發成果(除申請中國專利數量以外,還包括論文、新技術,新品研發情況)4.入選研發機構基本情況研發類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等)、運作獨立一性、職能定位(僅服務本地還是納入全球體系)、成立時間(最遲在2006年1月前已投入實際運作)
入圍本地企業研發機構樣本篩選條件:1.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332家國家認證企業技術中心名單作為初選樣本。2.根據研發投入和研發成果,研發強度的國際行業分類等篩選了20家調研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