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端冰箱市場上的第一品牌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在2007年11月推出了一款四門對開門冰箱。一位細心的海爾工作人員在百思買(Best Buy)網站看到它時,驚奇地發現,這款冰箱與7個月前海爾在全球同步上市的法式對開門冰箱有著涼人的相似之處:其冰箱的外觀設計、冷凍室的比例分配和門把手樣式都如出一轍。惟一有較明顯區別的,僅是這款GE四門冰箱的外取冷飲的設計方向與海爾的產品相反而已。
對于長期被視為只會追隨和模仿西方工業設計和制造的中國品牌來說,這是其設計能力第一次被西方主流品牌如此“重視”。這也暗示著,類似海爾這樣的中國品牌已經有能力在全球市場上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海爾比其他競爭對手領先7個月推出的這款產品,是這家中國最大的家電廠商為進入全球主流和高端冰箱市場所進行的初步嘗試。海爾的150名研發人員(包括來自歐美日的制冷專家)和其美國合作伙伴花費了2年時間,捕捉美國消費者需求,并迅速轉化為這款試圖改變美國消費者生活方式的產品。對海爾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勝利:在銷售全球化和生產全球化之后,其初步搭建的全球研發體系已經開始顯現出新的威力。
毫無疑問,海爾不甘心永遠只扮演市場上的配角。“如果沒有對開門冰箱在美國的成功,我們在這一輪競爭中就會處于下風甚至逐漸被邊緣化。”海爾集團高級副總裁、冰箱本部部長梁海山說。
“完美之物”
事實上,在初次品嘗了以小冰箱撬開美國市場縫隙的喜悅后,海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被排斥在這一市場的主流玩家俱樂部之外。美國500升以上的大冰箱市場規模在3800萬臺左右,但卻長期是GE、惠而浦等品的天下。
海爾從2005年開始尋找切入主流高端市場的機會。是年7月的一天,海爾對開門冰箱開發部部長李曉峰注意到,他所租住的美國公寓的女房東經常抱怨說,自己的冰箱太小了,連盛魚的大盤子都放不下。當時美國市場上的對開門冰箱都是左邊冷凍,右邊冷藏,中間有隔斷,海爾的冰箱也是這種式樣。起初李曉峰并沒有多想,但女房東提了好幾次,這引起了李的重視。海爾委托當地一家市場調研公司進行市場調查,發現70%的被訪者都有這樣的抱怨,因為美國家庭經常要冷凍大魚、火雞、大蛋糕等食品,但現有的冰箱產品無法滿足這一需要。
這給了海爾創新的契機。海爾在當地的研發中心開始進行更細致的市場調研和外觀設計。“最開始反復了好幾次,讓他們根據現有的制冷技術水平和消費者需求,先做出概念冰箱來。”李曉峰告訴《環球企業家》。不久之后,一款“想象中”的木制模型冰箱誕生了,其顏色和功能完全符合真實產品的比例。2006年2月,海爾將之在美國曼哈頓和奧蘭多兩個地方的用戶中作調研,首先讓他們挑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然后將這款模擬冰箱和其他競爭對手的冰箱(去掉商標后)放在一起測試用戶的購買意見。總共有340多位美國消費者提供了他們的真實看法。有消費者提出,希望冷藏溫度再低些,由通常的4攝氏度降為3度以下——類似這樣的使用習慣反饋很快被海爾的研發人員記錄下來,并形成具體的改進方案。

隨后,海爾把在青島實際生產出的100臺樣品,再次運往美國進行消費者測試。這次,這些樣品真正進入到了部分消費者的家中,接受3月的“模擬考試”。結果是,70%的用戶最終表示,愿意選擇和購買海爾的這款神秘冰箱。這給了李曉峰等150多名研發人員相當大的信心。而在這一持續改進的過程中,海爾也第一次真正發揮了整合全球研發資源后的協同效應,并將目標定為一款能夠滿足全球高端市場共同需求點的產品上。為此,在企劃、工業設計方面,海爾讓來自美國的設計專家“主筆”,讓產品設計得更大氣更氣派;由于大容量冰箱在結構和質量性能方面要求極高,所以海爾又把德國的工程師團隊納入進來,參與結構設計;同時,來自并購后的日本三洋的工程師團隊和一些韓國專家一起,提供了風冷系統、電控系統的設計方案。
這些努力,最終使之成為一件“完美之物”。海爾在其中集合了眾多全球先進的技術和設計理念——外觀設計摒棄了美國冰箱的直立方形,而是采用了大圓弧設計,符合全球審美趨向;冷凍箱不再是雙開門,引入歐洲的抽屜式設計;增加了亞洲獨有的風幕技術,提高制冷效率。同時,海爾最新研發的全球領先的專利Vc誘導保鮮技術也應用到了這款冰箱上,加強保鮮效果。
無邊界
對海爾來說,能夠在其中獲得第一次全球研發資源協同實戰的經驗,其意義甚至已經超出了這款產品的誕生。“最可借鑒之處在于,這是海爾全球專家工程師一起參與的無邊界開發產品的方式,沒有這種方式就不可能開發出全球用戶都能認可的高端產品。”梁海山告訴本刊。
這其中的任何一次磨礪和周折,都令李曉峰記憶猶新。由于是全球工程師們的接力研發,一開始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卻是度量單位問題。美國研發團隊提供的圖紙和在當地采購的零部件都是英制單位,而傳到青島研發總部后,李曉峰們不得不轉換為中國尺寸。當把修改后的圖紙再傳回美國時,又需要再次轉換度量單位。僅僅因此,就費了海爾冰箱研發的“多國部隊”不少功夫。
為了實現本地生產,海爾在美國南卡州的工廠也進行了一番升級改造。為了讓這款法式對開門大冰箱順利量產,李曉峰和其同事在那里一共呆了100多天:溝通、培訓工人以及監控產品的量產過程。2007年4月,這款瞄準全球主流高端市場的法式對開門冰箱,終于在美國的這座海爾工廠里順利誕生。
現在,海爾的第一代法式對開門冰箱已在歐美等全球65個國家進行銷售,更重要的是,它有效提升了中國制造產品在全球的定位和形象:其單價比2006年中國冰箱對美平均出口單價高20多倍。在印度,這款產品的銷售價格是145萬盧比(折合人民幣275萬多元),是惠而浦、西門子等高端冰箱產品的兩倍多。憑此產品,海爾正試圖以全球高端品牌的形象成為印度新興消費群體的高檔生活定義者。
不過,對海爾來說,其雄心還不止于此。“這款產品雖然是目前一次完美的資源整合的結果,但我們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譬如我們的機制、流程還沒有模塊化。”梁海山說,“要開發更多的高端產品,需要更多的全球研發團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讓每一項創新都具有可復制能力。”梁希望在未來,海爾冰箱在全球的每一個設計中心,不再是中國的分部,而是每一個市場的總部。
這款已經被GE等競爭對手爭相“追隨”的產品還只是海爾法式對開門冰箱的第一代版本。現在,海爾已經推出法式對開門冰箱的第二代“升級版”,其最大特色是,考慮到美國消費者較多使用制冰機,而通常制冰機設計在冰箱的下層使得消費者取用不太方便,海爾這次將之突破性地設計于上層0到3度的冷藏區內。毫無疑問,這對冰箱的控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爾美洲市場產品總監管恩華回憶起2007年5月8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KBIS展上的一幕時說:“來自歐、亞、美冰箱巨頭的研發人員圍著海爾的冰箱產品不斷拍照、記錄,有的甚至趴在地上研究底部的設計。”他還舉例說,在世界著名國際建筑商展會(IBS)上,有一些冰箱巨頭根本就沒有參展,但他們的研發人員卻到了現場,目的就是為了研究海爾的這款法式對開門冰箱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