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以來,中國A股市場持續走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賺錢效應”,帶來了投資理財的熱潮。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媒體開始加大了財經和投資的報道和分析。證券營業部和銀行的投資柜臺前的人群也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人們聚會時也往往在談論有關股票和基金等等投資理財的話題。所謂“存款搬家”也成了社會的焦點。
這其實顯示了一個以中等收入者為中心的理財的熱潮正在興起。這一波的理財熱潮的特點是公眾的廣泛的參與和社會對此的客觀平和的認識。它的出現說明中國的市場經濟在前一波以“創業時代”為標志的潮流之后,社會在注重“創業”的基礎上,進入了一個“理財時代”。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也曾經出現過所謂的“股瘋”,但那時一方面是投資的渠道和方式都相當狹窄和不規范,另一方面,那時參與其間的并不是多數的上班族。當時的狂熱多少具有某種邊緣的色彩,不是一種社會的主流生活方式。當時社會更加看重,也更加需要的恰恰是一種“創業”的精神。從“傻子瓜子”的“傻子”到柳傳志和李彥宏,一種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受到社會的追捧。而到了今天, “創業”仍然是許多人的夢想,但畢竟門檻開始高了起來,也存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社會也不可能要求大家都來創業,而通過投資理財來打理自己的錢還是風險較小的,也有利于自己的不多的錢實現保值增值。而一旦開始進入了這一領域,對于投資理財有了更多的知識和體會,許多人就會將這變成自己的生活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口耳相傳以及網絡里的跟帖博客的“示范效應”也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這一潮流。
于是,一個以理財為中心的經濟時代也開始到來。這種“理財”文化的特點是自己有了錢并不由自己來運作,而是通過投資理財的方式整合于資本市場。它不是一種大規模的投資,也不是自己做個體戶,不用投資者放棄或者改換自己的職業,就可以將自己的錢變成投資,參與市場。這是一種適應大眾的需求的投資理財的方式。它的門檻很低,有一點點余錢就可以投資,更加適合一般的中等收入者的參與。當然,近年來資本市場的規范和活躍,使投資理財開始有了更為規范和更為便捷的渠道,也為普通人參與理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這個“理財時代”的到來,其實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成熟的標志。大眾隨著三十年來的發展,已經開始進入了普遍的“略有余錢”的階段。過去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家的收入都很少,應付日常生活的支出都還有困難。記得七十年代,有三四百元存款的人都是很不容易的,就會被人羨慕,當然不會產生投資的要求。而到了市場經濟的初期,大家開始更新生活必須的商品,如電視機、電冰箱等等,也不會有錢投資。而前些年,汽車、住房的壓力對于一般的中等收入者還是非常巨大,也難以有余錢投資。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公眾的現實的需求雖然還沒有完全解決,但“略有余錢”卻還是一個社會的現實的狀況,也是中等收入者的普遍的狀況。當然社會還存在不少貧困的現象和問題需要我們以最大的熱情加以關懷和幫助,但“略有余錢”者的投資的需要也是相當現實的。同時,中等收入者對于自己的上升有諸多“完成不足”的困擾和焦慮,也希望通過職業以外的投資給與自己新的機會和可能,也希望通過投資理財給與自己的生活更多的改善和提高,期待通過投資理財將這些“余錢”進入資本市場分享發展的成果。
這種心理上的要求也是社會的普遍的要求。所以,所謂的“流動性”的巨大當然不僅僅是國內外的“熱錢”的效應,而且還是這些積少成多的“余錢”的不斷的涌出的結果。這種“略有余錢”的大眾是股市里的“散戶”,基金的“小戶”,但他們的這些“余錢”的集中的效應卻是任何人不可小看的。這種“理財時代”的到來,當然會長期地影響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其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多重效應應該引起公眾和輿論的關切。
這里有兩個方面的效應會立即顯示出來。一方面,是投資理財的“風險性”還沒有經過體驗,許多人是在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中開始投資的,對于市場的復雜多變沒有現實的體驗,投機賺大錢的心理仍然普遍。雖然長期的中國市場的成長沒有任何人懷疑,但短期的風險就會有人難以承受。這就需要更多的風險性的了解。另一方面,投資理財也使得中等收入者之間的財富的差異得以放大,如一個辦公室的同事,一個理財,一個僅僅消費,很快就會顯示出完全不同的后果,所謂“M型社會”的效應就會顯示出來。而“略有余錢”的投資理財者和沒有余錢投資的人之間的差異也會放大。這里的諸多問題都會長期地影響我們社會的未來。
而在社會文化方面,由于投資理財的財富放大的效應,消費的強勢和文化產業的興盛當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正是由于投資的良好的收益,使得許多人對于手里的錢更加敢于消費。這些消費在溫飽已經解決的今天當然主要體現為日常生活的“品味” “風格”的消費和文化方面的消費。這些方面的高速增長也是可以預期的。
“理財時代”的到來會帶來社會生活的多方面的變化,對于這些變化的多重效應還需要認真的觀察和思考。
(責編:孫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