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上海國際藝術精品展覽會2007年10月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展品總價值逾百億元。其中,畢加索的幾幅作品尤為引人注目,僅《沙灘上的男人和女人》一幅布上油畫,價值就高達320萬歐元。畢加索和他的作品究竟魅力何在?何以每一出場就必然備受關注?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如果沒有畢加索,整個現代藝術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按照展覽會主席尼克龍·莫里的說法就是,近百年來的西方藝術,舉其重要者,幾乎沒有一個流派不是肇始于他,或是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
“他誰都不愛,除了自己和繪畫”
實際上,描述畢加索和他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幾乎所有的公開資料都顯示,畢加索是這個世界公認的20世紀最舉世矚目、最多才多藝、最有影響力、最具偶像氣質的藝術家,而他的天才則似乎與生俱來。據說,甚至在他學會說話之前,他就可以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他的才華被認為“觸及到了人類邪惡以及時代邪惡的深處,深刻而精確地洞悉了散落在文明華蓋下面飽受折磨的人性”,整個20世紀,再沒有誰能像他那樣給藝術界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但與此對應的是,從他的生活點滴、他的親人的只言片語中,你就可以發現,這位偉大藝術家的另一面,卻也集中甚至是放大了種種不堪與丑惡:唯我獨尊,悲觀厭世,狂暴易怒,優柔寡斷,陰郁沉悶,自私成性,出賣和背叛朋友,處心積慮毀掉離開自己的情人……
生前的畢加索,常常顯得無比清醒,對塵世間的一切都持批判態度,但卻又異乎尋常地沉迷奢華生活和物質享受:他十分擅長利用宣傳來創建個人威望與光環,在很年輕時就已經老奸巨猾,但晚年的作品卻又稚拙成趣,似乎他的內心從來都天真爛漫:不到20歲時,他就是紅燈區的“常客”,有過許多公開和秘密的情人,甚至有過多個同性伴侶,但最后,他卻說,“我想,我可能到死也沒有得到過愛情。”死后的畢加索,不僅留下了巨量畫作和巨額遺產,也留下了巨大的麻煩和糾紛。他有兩任太太、至少五位情人和三個非婚生子女,他知道自己遺產的處置問題“會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都更糟糕”,卻不愿留下任何遺言和遺囑,似乎是刻意與這個世界為難,即使自己已經離開,也要盡可能多地留下痛苦和麻煩。
和許多生前寒磣死后顯赫的藝術家不同,活著的畢加索就幾乎擁有了世俗層面的所有幸福:永世的名聲,巨額的財富,數不清的女人,可他并未因此感到滿足和快樂。直到晚年,他仍然充滿了絕望與憤怒,仍然飽受憎恨的煎熬。對于畢加索的一生,最恰當的描述或許就是:“他誰都不愛,除了自己和繪畫。”
“他一生都是一個青年”
有的人一生都是一個老年人,有的人一生都是一個中年人,有的人一生都是一個青年。在畢加索身上,之所以人類的卑劣與畫家的赤子之心、極度的創造熱情和習慣性的毀滅沖動,似乎永遠交織糾葛在一起,無法拆分,或許就是因為,他一生都是一個青年。而畢加索一生畫法和風格迭變,從他手中能誕生忽而美麗優雅、忽而童稚樸拙、忽而荒謬怪誕、忽而古怪兇狠的繪畫、雕刻、陶塑藝術品,根本原因也許也在于,他一生都是一個青年,他永遠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年輕的畫家”。
1881年,畢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瀕臨地中海、有著渾厚北非氣息的馬拉加,度過了童年時期。那個地方,陽光炫目,土地干旱褐紅,綻放著濃艷花朵的仙人掌,成腥的海風混著陣陣異香的夏日果實、和著汗與血腥的斗牛場的氣息,再加上那個地方活得熱烈奔放的男人、女人,所有的這一切,后來都成了縈繞畢加索終生的夢,成了他綿延終生的畫材。
法國導演克魯佐曾經在畢加索75歲時給他拍過一部著名的紀錄片。在影片序幕中,畢加索儼然已是位龍鐘老人,但到了影片的中段,當鏡頭轉向了作畫間隙畫板后的畫家時,赤裸著上身的畢加索,胸頸間全然沒有這個年齡該有的皮松肉弛之態,特寫鏡頭下畢加索的眼睛,絕對不像已經勞累了75個春秋的渾濁老眼,大而深邃,交織著自信、好奇、挑戰、狡黠,還有孤獨。沒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就不會有如此生動的雙眼。拍這部紀錄片的當年,畢加索寫信抗議俄羅斯入侵匈牙利:5年后,80歲的畢加索迎娶了35歲的雅克琳·洛克。1972年6月30日,畢加索去世的前一年,為自己畫下了最后一幅自畫像,畫中91歲的他仍睜著一雙大眼,一只眼噴發著憤怒的火焰,另一只眼則蘊藏著苦悶與迷惑。1972年10月,畢加索畫下最后一幅作品,碳筆、墨汁勾勒的素描,姿勢撩人的裸女,覬覦裸女的烏龜,自由翱翔的鴿子,還有彎弓搭箭送愛到人間的小天使。據說,直到這幅作品,畢加索拿起顏色和畫筆開始畫的時候,對世界上的事物好像還是第一次看到一樣。
在那部紀錄片拍完之后,畢加索將拍片中所畫的20余幅畫作悉數毀棄。畢加索說:“繪畫是一門魔術藝術,我就是一個魔術師。”魔術的神奇在于距離,也許“魔術師”畢加索和整個世界之間的距離,恰恰就是世界為之著迷的根本所在。
陳丹青:十年后,你會覺得當年畢加索的畫真便宜
畢加索的一生絕對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10位畫家之首。在迄今為止的世界10大天價畫作中,畢加索的畫占了6席,而畢加索藝術,如今也已經成了“高品質的、多國籍的、藝術多元化的”代名詞。
但是,畢加索的畫屢創“天價”也遭到了一些異議。2004年,紐約索斯比拍賣行以1.04億美元拍出畢加索《拿煙斗的男孩》時,各種質疑聲更是曾一度沸沸揚揚。此次在上海亮相的畢加索畫作,究竟價值幾何、會不會再次創下出人意料的價格,也是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對于畢加索畫作價值的質疑,畫家陳丹青認為,即使是那個1.04億美元,其實也并不能就算是什么“天價”。他說,當年越南戰爭每天的軍事費用也是1億美元。一年365天,越南戰爭打了多少年?而世界上能有幾個畢加索?
陳丹青說,畢加索的畫作之所以屢創“天價”,是因為花錢的人知道,財富可以不斷再造,但絕不可能再造一個畢加索。十年二十年后,也許有人會惦記說,“啊,2004年只要花1億美元就能買到畢加索的畫,真便宜!”他說,中國古董文物市場的老買家都知道,你遇見一件好東西,買的不是東西,而是“機會”——你可能很有錢,你也愿意砸這筆錢,問題是你遇得見這樣的機會嗎?即使你遇見了機會,你思路到了這一步嗎?

“你有20億美元閑錢,你說你要買王羲之一幅字,可是你到哪兒找這機會啊!”
據說,當年張伯駒為了買下稀世之寶——晉代陸機的《平復帖》(才八十幾個字)和唐朝展子虔的《游春圖》,斷然變賣了祖傳房產,花220兩黃金買下來。當年這筆錢對于他,比今天買畢加索的“闊佬”,要稀罕多了。陳丹青說,“所以,我們的眼睛不能老是盯著價錢,不看藝術品。老是算經濟賬,跟賬房先生似的,很土。”
(摘自《廣州日報》)
(責編:劉 賢)